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50年青岛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校 奔赴朝鲜战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9日05:24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6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历经两年零九个月浴血奋战,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最终签订,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为了纪念那场永远不能忘却的战争和在那场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中华儿女,本报从今天起将陆续推出抗美援朝60周年系列报道,通过寻访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以及在青岛的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为读者再现英雄儿女的真实岁月。

    1950年7月

    展开声势浩大的“和平签名运动”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作为朝鲜的近邻,中国对这一发生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事件非常关注,朝鲜战争成为了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回忆说。

    据史料记载,为了从政治上和组织上发动群众,壮大反美斗争声势,青岛市先后组织了多次和平签名运动。朝鲜战争爆发后,市委开展了“和平签名运动周”活动。有关文件记载,1950年7月1日至7日,青岛各区设立签名站,通过演讲、漫画等形式宣传。台西区十六所小学组织了 6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街头宣传,动员了全区五万余名市民在和平签名书上签名。到签名结束,全市又有十七万多人签名。

    1950年12月

    工商界游行宣誓为援朝贡献力量

    195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我国鸭绿江边,美国飞机频频飞到我国东北地区上空,直接威胁着我国的安全。

    1950年12月,青岛工商界两万余人举行抗美援朝示威游行。饱经美帝国主义摧残的工商业者在会上庄严宣誓,保证贡献一切力量实现支援志愿军、遵守政府法令,努力经营 、稳定物价等多项爱国公约。

    据鲁海回忆,游行群体处处张贴漫画、标语,游行大队的口号响遍全市。

    1950年12月

    青岛学子争相投笔从戎

    1950年1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及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同日,青年团中央及全国学联分别号召团员们和同学们响应祖国庄严的号召,积极参加各科军事干部学校的动员活动。青春年少的莘莘学子,毅然投笔从戎,全市掀起了参军参干的热潮。

    学子踊跃报名参军

    “1950年12月6日那天,全市中学生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并上街示威游行。当时因为条件所限,在校学生没有能力买布拉横幅,班上的同学把黑板拆下来,用粉笔写上口号后,抬着黑板上街游行。”鲁海回忆说。

    与此同时,青岛各学校学生也纷纷踊跃响应祖国召唤,决心报名参加军校。有关文件记载了当时的热潮:青岛市学联为发动同学踊跃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举行学代会议,代表们热烈响应祖国召唤,充分表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代表们一回学校后,第二天马上进行了传达。各校同学们一致表示:“为了抗美援朝,为了保家卫国,决心响应祖国召唤,踊跃参加军事干部学校!”

    黎明中学也举行了空前热烈的传达大会,会上有19名同学宣誓报名,李德荣同学第一个走上台去,举起手来宣誓说:“我是新中国的青年,我愿以实际行动回答祖国的召唤。当着全体老师同学宣誓,我要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与美帝国主义作坚决斗争!”

    经过各级组织和宣传发动后,全市广大青年热血沸腾,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军参干。1950年12月10日,山东大学成立了抗美援朝办公室,群众自发进入政府行为阶段。14日,山东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举行反美集会,当场有323名同学和青年工人亲笔签名志愿参加抗美援朝。在各大、中学的校园内,到处贴满了参军参干的决心书、申请书,仅山东大学、华东大学,就有1199人报名。

    “我当时就读的市立中学(现青岛一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报名参军,我当时瞒着父母也报了名。但因为是近视眼,在体检方面没有过关。”鲁海说。

    万人欢送参军队伍

    1951年1月12日,青岛市各界举行隆重的欢送会,热烈欢送参加军干校的学生、工人等。当时的副市长王少庸等亲临火车站一一握手送别。据有关文字记载,同舟商行经理郭次诚在青岛解放前就送两个女儿参军,这次又响应号召,送身边的两个儿子参军。新婚妻子梨杰也支持自己的丈夫入伍。

    “当时学生和第一批参军的126名工人在位于武定路的市委党校集合,欢送会轰轰烈烈,非常隆重,大约有上万人汇集在此欢送队伍,大家敲锣打鼓,为准备赴朝的学生、工人戴上了大红花,”鲁海回忆说,当时他们还列队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歌声不绝于耳,响彻天空,大家个个斗志昂扬,送别的场面让人非常难忘。

    ■人物回忆

    一边是手术台一边是炸弹坑

    除了积极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青岛广大群众还踊跃报名赴朝参加医疗救护和后勤运输工作。青岛市先后组织了三批赴朝医疗队,共计84人。

    方跃荣就是赴朝医疗队中的成员。他当时是随辽宁省医疗队出发的。

    方跃荣所在的201师医院,得知可以去朝鲜战场后,战士们情绪特别高涨。

    据方跃荣回忆,有人为了去前线参加救援,咬破手指写血书。为了随时准备上战场,全院的医生、护士加紧训练,每天小腿绑上沙袋,背着医疗器材跑几十里。

    到了前线后,方跃荣因为医疗技术好被分到了手术组。一个手术组有六个手术台,每个台分三个医生。手术组的劳动强度很大,一天要做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因为太累,到了吃饭的时间,宁可不吃饭也要在地上躺会休息10分钟、8分钟。因为山顶相对安全,所以他们都是在山顶休息,在山下工作。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手术下来,刚爬到山顶想睡一觉,常常又被人喊下山来抢救伤员。

    方跃荣说,美国飞机常来轰炸,黑天白夜地打,经常正做着手术,飞机就突然扔下来几个炸弹。方跃荣回忆一次正在手术,突然间就扔了几个炸弹,要稍微偏一点的话,手术组的医生就都被炸死了。

    方跃荣告诉记者,手术组还有负责抬担架的担架营。有时候,飞机来轰炸,抬担架的战士也会负伤。有一次一个战士在抬担架中被飞机炸伤,被抢救后按理说应该马上休息,但是他还是继续回去抬担架又抬了好几里地,最后疼得晕倒了。

    此外,青岛市还组织了113名汽车司机赴朝参加战地运输工作,其中牺牲(含病故)20余人。

    据统计,1950年至1953年期间,青岛地区参军赴前线、医疗赴朝、参与慰问团赴朝以及捐款捐物等各种形式的抗美援朝活动,参与人数共计73万人,当时青岛总人口不过100万余人,这意味着除了不懂事的孩童外,几乎人人都参与到这场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中。本版文/本报记者 关瑛本报见习记者 朱洁茹 感谢青岛市档案馆提供资料照片

>>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