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产销衔接:人才驶向产业的“高速无缝轨道”

  本报讯 (记者 缪琴) 所学,所用。虽然两词之间仅差一字,但人才的“学”与“用”脱轨,或是不健全“轨道”缝隙,是困扰全球IT产业发展的常见“命题”。

  人才培育,同样需要如同发展产业的持续与专注。致力于发展以软件及服务外包的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地会遇到人才供需脱节瓶颈。

  对于此,成都的回答是产销衔接,为人才驶向产业的“高速无缝轨道”。

  2008年起,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人才“产销衔接”长效机制,软件人才培养,不再是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的“门内事”,而成为高校、政府、园区、企业多方合力推进的共同事业,将人才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质量竞争力,让人才培养从高校走向园区、从园区深入企业。

  人才产销衔接

  为企业找“良马”,为人才找“婆家”

  2008年,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人才“产销衔接”长效机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人事部门牵总头,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成都力破出口“瓶颈”,畅通销路,开始了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新探索。

  “仅以软件人才为例,软件人才‘产销衔接’模式的创新,有力推动了我市软件产业的跨越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20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56亿元。”昨日,市人事局相关负责人分析,眼下,在成都逐步建立的人才“产销衔接”机制,不但实现了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也达成了以人才引领支撑产业跨越发展的初衷。

  市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将人才工作重点“瞄准”人才“产销衔接”以来,在“产”的方面,着力解决了“为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谁来生产”等问题,而在“销”的方面,突出解决了搭建有形与无形的市场、公共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初步建立的人才“产销衔接”机制,为企业找“良马”,为人才找“婆家”,更为我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我市50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已达52万人,其中理工类学生18万人,研究生4万人,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都超过10万。去年,成都软件产业共有各类专业人才15万人左右,软件企业人均年产值超过了30万元。随着人才供给得到较大地改善,人才“瓶颈”得到初步改观,软件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格局已具雏形。

  解决人才“最后一公里”

  吸引国际高端实训机构来蓉 全面升级“天府软件”人才品牌

  记者从成都天府软件园了解到,今年,我市高等院校涉及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应届毕业生总数为72120人,其中,IT类专业39506人,财经管理类专业20205人,语言类专业12409人。

  而在成都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人才2010年需求中,中高级人才聚集依旧是需求重心所向,技术类人才除了集中在C+C++、JAVA主流技术,Mainframe、Oracle、Php、SQL等技术类人才需求也呈现上升趋势,“基于此,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改革了人才招募机制,将以往的校园招聘进行了革新,邀请大学生进入园区求职,而成都软件人才培训联盟也同时介入,与企业一道,为学生进行定制实训,以解决人才供需及技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都天府软件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成都天府软件园相关负责人说,作为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公益机构,成都软件人才培训联盟不仅每年为企业填补近5000人的人才缺口,还通过预测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进行人才培训,吸引了一大批优势国际软件人才培训机构来蓉,用国际化的人才培训解决方案,全面升级成都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梯队”阵容,全面升级“天府软件”人才品牌。

  “明年,除了一些正在对接的大项目之外,很多已在蓉落户的软件企业,也按照进度在增资扩容,软件业是基于人的产业,加速人才新鲜‘血液’的丰盈,对产业发展是必需的。”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傅学坤告诉记者,“成都天府软件人才行动·2011校园行”除了锁定在蓉高校外,还将前往重庆、西安,陆续启动专场招聘企业宣讲与招聘,以确保吸引更多软件英才来蓉就业、创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