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再“炒冷饭”,舞台剧越走越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9日07:30  新闻晨报

  解放日报记者 伍斌

  近日,国内舞台不断涌现“试水”首演的新作。乍一看它们的阵容、制作都十分了得,但选题大多还是在“炒冷饭”。 “木兰传说”光中外舞剧版本就不下三四个,如今又有了“音乐舞剧”版;以“弘一”为题材的话剧、音乐剧几乎前后脚地在沪上演;“梁祝”“西楚霸王”反复入戏,但是被观众批为“洋洋洒洒的篇幅,却没有一部能比得上一部只有25分钟的小提琴协奏曲”。国内舞台新创剧目过分倚重 “经典”改编之风盛行,相比之下,贴近当代人的原创故事却踪迹罕见。

  同一选题,抢着“撞车”

  每年春夏季,往往是国内各大艺术院团和创作项目集中“曝光”之时。本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选题、样式,现在却屡屡变成“同一题材,大家都上”。远至白蛇传、梁祝、木兰从军等几个古代传说,秦皇、汉武等几个皇帝,近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几部经典话剧,成了时下舞台创作最炙手可热的题材,不管是歌剧、舞剧、音乐剧、清唱剧,都在“围攻”这几个创作项目,并且似乎都摆出了“不怕撞车”的架势。有些晚建组的项目,还刻意去争着“撞车”,意谓“要做就做热门讨巧的题材”。如果说过去碰到题材撞车,不同的舞台样式还会“错峰上市”,现在则不避“正面碰撞”,京沪舞台就出现过短时期里两个“弘一”、三场“雷雨”、四位“木兰”比肩接踵的热闹场面。

  都走捷径,未必讨巧

  “经典的知名度、商业可能性,无疑会让现在的改编创作更容易打开市场,无论宣传推广、票务营销还是海选角色的工作,也更容易推开。”一家国有院团的当家人曾这样表示。当然,还有一些改编创作走的是“颠覆经典”“解构经典”之路,它们认认真真地用当代的态度、价值观去重新诠释或探索经典故事的文化内涵、发展走向。然而,不管是“小修小改”还是颠覆性改编,如此密集的“同题作文”交卷舞台,还是难免让观众产生选择上的不知所措,和观赏上的审美疲劳。

  一些同题歌剧、舞剧的首演现场,观众席上稀稀拉拉,其中不少还是靠赠票入场的“业内人士”。据观察,近期市场上出现的经典改编的“同题创作”,还没有一部真正做得到“叫好叫座”,更有不少是“剧院里冷清,报纸上热闹”。也有一些经典题材的改编只看重了“商业价值”,对怎么挖掘出“商业价值”却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靠不痛不痒地套用现代舞台样式“炫”一下演几场,最终还是挠不到观众的“痒”处。记者在一部舞剧的首演现场就听到观众的质疑:“这样反反复复地折腾经典题材,投了几百万上千万却及不上几行古诗那样有感染力,有什么必要?”

  没有原创,哪来经典

  多年来的舞台实践已经证明,经典不是不能改,它们是二度、三度创作的文化原型或母题,改得好,就会出现像电影《青蛇》、歌剧《江姐》、舞剧《闪闪的红星》、川剧《金子》这样的成功作品。但是,对经典的改编必须凝聚出色的原创力,要融入对当代性的思考,要有足够的文化准备,远远不是仅仅将之作为市场卖点、宣传噱头、推票捷径,轻描淡写地“包装”几下就能完成的。

  一些创作界人士认为,当下不少舞台作品都只瞄准改编经典走捷径,到头来却荒废了原创,让舞台创作的路子越走越窄。如果我们的舞台满目“过去”,极度缺乏表达这个时代的故事,那么,多年以后,又能留给后代对这个时代怎样的解读参照?更不能忘记的是,今天我们着手改编的经典,却都是当年的原创。“我们需要这个时代的故事,这个时代的表达和呈现。”上戏戏文系的几位本科生走出剧场,这样议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