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煞费苦心的教材改编怎成了毁人不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9日09:09  国际在线

  近日,国内权威的文学期刊《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先生博客上连续发出《上海小学语文恶意篡改安徒生童话》、《被小学语文教材篡改的巴金名作》等一组文章,引起社会对中小学语文课本擅自修改名家名篇问题的广泛关注。

  名家名篇不是金口玉言,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适当的编辑,本没有什么问题,就连叶开先生也承认这一点。再说,作为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多数注意到了知识产权问题,在编写时注明“本文入选教材时有改动”。所以,改编本可理解为编写者为了编好教材“煞费苦心”——要是想省力,把名家名篇原封不动搬上去不就可以了?

  然而,这“煞费苦心”却没有得到认可,甚至有评论认为这是“毁人不倦”。何以至此?这就要看改编的真实用意了。

  据报道,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选用的巴金的名篇《鸟的天堂》中,除了大量词句被修改外,原文所描写的榕树的量词也由原文的“棵”改为“株”等。而该课文后的“句子摘抄”作业中,被编者改动过的“一株”、“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等正在摘抄之列,是要求学生学习体会的重点,带有较明显的教学意义。这十分能说明问题。也就是说,这种情形下,教材的编写者们其实是想借名篇名著,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进去,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领会、记忆。至于名篇名著本身是否有这种观点和想法,却并不在考虑范围。

  既然能把原著作者没有表达的意思,“理解”并“教给”学生,让学生这般理解、这般做题,很自然,编者们在看到原著作者的“表达”距离自己想要的尚有不小距离时,就很有可能大刀阔斧地修改,直至获得自己想要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所有被选文章,不过是表达编者意图的工具罢了。

  这样的改编,就离开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必要修改的本意了。这不但伤害了原著,也进一步背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有两大重要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素质,二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前者要求语文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者教会学生善于使用优美的文字、严密的逻辑自由表达。主题先行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也有碍学生自由表达。这实际上是我国语文教育中被诟病最多的地方,概括起来,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学生的个性,同时助长说谎教育。

  所以,语文教材改编中的问题,绝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整个语文教育,甚至是基础教育中的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转变教育价值观,同时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让基础教育重视公民教育,与此同时,给所有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

  另外,就教材的编写质量而言,也需要回到只有竞争才能促进质量的常识上来。近年来,语文教材编写的话题和争议不断,比如鲁迅文章的删减、金庸小说的入选等等,这些争议出现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还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只要行政部门认可(授权编写与选定教材),教材编写者往往可以随意发挥。如若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材编写者便不可能忽视“市场反应”并随性而为。这,也是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冰启)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