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编名家名篇不该“夹带私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9日09:11  东方早报

  熊丙奇

  近日,国内权威的文学期刊《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先生博客上连续发出《上海小学语文恶意篡改安徒生童话》、《被小学语文教材窜改的巴金名作》等文章。这组文章引起社会对中小学语文课本擅自修改名家名篇问题的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地区小学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中选用的部分名家名篇也存在被大量修改的现象。(《北京青年报》10月18日)

  名家名篇不是金口玉言,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适当的编辑,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作为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注意到了知识产权问题,在编写时注明“本文入选教材时有改动”,所以,改编其实可理解为编写者为了编好教材,“煞费苦心”——要是为了省力,把名家名篇原封不动搬上去不就可以了?

  然而,这“煞费苦心”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有评论认为这是“毁人不倦”。为何如此?这就要看改编的真实用意了。据媒体报道,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选用的巴金的名篇《鸟的天堂》中,记者发现,除了大量词句被修改外,原文所描写的榕树的量词也由原文的“棵”改为“株”等等。而记者在课文后的“句子摘抄”的课后作业中看到,被编者改动过的“一株”、“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正在摘抄之列,是学生进行体会的重点。这十分能说明问题,即教材的编写者们,是想借名篇名著,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加进去,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领会、记忆,而至于名篇名著,是否有这种观点、想法,却并不考虑。

  这其实是一直以来的语文教学法的延伸。近年来,有关原著作者来考语文阅读题,按照标准答案将不及格的消息不绝于耳。既然能把原著作者没有表达的意思,“理解”并“教给”学生,让学生这般理解、这般做题,很自然的,编者们在看到原著作者的“表达”距离自己想要的尚有不小距离时,就很有可能大刀阔斧地修改,直到获得自己想要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所有被选文章,不过是表达编者意图的工具罢了。

  这样的改编,就离开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必要修改的本意了,不但伤害了原著,而且,也进一步背离语文教育的本质。在笔者看来,语文教育有两大重要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素质,二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前者要求语文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者教会学生善于使用优美的文字、严密的逻辑自由表达。主题先行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也有碍学生自由表达。

  另外,就教材的编写质量而言,也需要回到只有竞争才能促进质量的常识上来。近年来,语文教材编写的话题不断,归根到底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只要行政部门认可(授权编写与选定教材),教材编写者可以随意发挥。如若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材编写者不可能不考虑“市场反应”而随性而为,这也是教育改革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