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英法联军后裔首次捐还文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9日10:00  京华时报

  

英法联军后裔首次捐还文物
英法联军后裔在活动现场向中方捐还流散海外的中国文物。本报记者 王海欣 摄

  ■倡议书

  150年前的圆明园,是人类文明的顶级瑰宝;150年后的圆明园,是历史的箴言,是拒绝战争、共创和谐的文化警钟。

  我们首先要衷心感谢多年来帮助圆明园文物回归原属地的人们,感谢你们对中国人民民族情感和文化权益以及人类历史记忆的尊重。

  在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日之际,本着举世公认的人文立场和道义共识,我们倡议:

  我们呼吁全球持有圆明园文物的个人或机构返还所持文物;我们呼吁全球热爱和平人士共同抵制对圆明园文物的拍卖、交易等活动;我们呼吁全球各学术机构共同做好圆明园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播和利用工作。

  本倡议书于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日向全球发布,并陈设于圆明园,进行为时一年的签名征集,以其唤起普遍共识,使圆明园的未来成为人类共同的梦想。 发起者:圆明园遗址公园 2010年10月18日

  本报讯 昨晚,“心中的圆明园”——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主题晚会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举行。圆明园管理处发布倡议书,呼吁全球持有圆明园文物的个人或机构返还所持文物。观众、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等近千人在现场守候4个多小时,冒雨纪念圆明园劫难。

  英法联军后裔捐还文物

  昨晚,新西兰一个家族在活动现场向中方捐赠了一对流散海外的小瓷瓶。据了解,捐赠者是英法联军后裔,这是英法联军后裔首次向中国捐赠文物。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介绍,捐赠的两个小瓷瓶是一对,捐赠者是新西兰的一个家族,是英法联军的后裔。经广州的专家鉴定,这对小瓷瓶虽然不是圆明园的文物,却是从中国流散出去的。

  他说,之所以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举行捐赠仪式,是因为这是英法联军后裔首次向中方捐赠文物,表明他们承认历史的态度,希望这样的捐赠能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使越来越多的流散文物能够回归。

  成龙受聘文物回归形象大使

  当晚,成龙正式受聘为圆明园文物回归形象大使。成龙说,将在明年开始拍摄电影《十二生肖》,与圆明园兽首有关,希望用电影的手法,引起人们对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关注。

  >>现场

  观众冒雨纪念圆明园罹难

  昨晚6点,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已有观众陆续进场。摆放在现场的600多个座位均被雨淋湿,圆明园管理处十多名工作人员挨个擦拭。据了解,当晚的观众有600多人,主要有专家学者、101中学学生、海淀区各单位代表等。

  原定7点开始的主题晚会直到7点半才开始调试设备。随后,现场指挥宣布,因天气原因,晚会将不能完全按节目单进行,节目顺序也将按演员到场情况调整。原本是压轴的成龙第一个上场,和一名女歌手演唱《国家》。数十名伴舞的年轻演员站到大水法遗址上表演舞蹈。

  该节目之后,现场宣读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发起的《倡议书》,呼吁全球持有圆明园文物的个人或机构返还所持文物。昨晚8点45分,成龙第一个在倡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随后,数十名现场观众上前,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据了解,圆明园管理处将进行为期一年的向社会征集签名活动。

  因为下雨,很多观众站在现场,大水法遗址的土地变得非常泥泞。尽管天气很冷,但中途少有观众退场。直到昨晚11点,晚会结束,观众才退场,很多人在大水法遗址前站立了4个多小时。

  >>记录

  英法联军回忆录记载圆明园劫难

  昨天,《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试读本8种向社会发布,首次大规模向中国读者披露了那场劫难的原始资料。

  《译丛》计划出版16种,其中英军7种,法军8种,另有《枫丹白露城堡:欧仁妮皇后的中国博物馆》图册一种。《译丛》参照英法史料150多种,包括当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亲历者的回忆录等,这些亲历者中有参战的将领、外交官、翻译官、一线指挥官、医生和牧师等各色人物,最著名的有法军统帅蒙托邦将军、法国特使葛罗男爵、英军统帅格兰特将军的回忆录。

  洗劫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在北京成立了战利品分配委员会,英法各3个人负责。根据英法联军回忆录,他们是在北京分配完“战利品”后再回国的。

  在《译丛》中,有些文物被分配给谁、带到哪个国家、在哪里拍卖、哪个人拍走等多有记载。因此,可以在源头上找到一些流散文物,为“寻宝”找到线索。比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原件是被法国杜潘(音)上校抢走的,运回了法国。1862年,这件文物被拿出来拍卖。法国国家图书馆以2000法郎拍下,现在仍被该馆收藏。

  >>揭秘

  逼签不平等条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说,国内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资料十分简单,只有当时的奏章和日记,很多细节真空,而《译丛》的资料多来自英法联军中的将军、士兵,随军的牧师、医生、外交官,其回忆录比较真实、全面记录了150年前的历史,对填补国内历史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圆明园被毁真相始终是个难解谜团,坊间传闻甚多。“虐俘说”提到,清军将领僧格林沁曾在通州俘虏巴夏理等37名英法人员,将他们囚于圆明园实施虐待。“珍宝说”则提到,英法联军为掩饰抢掠珍宝的行径,故放火烧毁圆明园。

  王道成表示,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37名英法被俘人员并未受虐待,他们被送到圆明园的第二天就转到刑部监狱,并受到贵宾待遇。

  根据《译丛》中相关人士的回忆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真实原因是逼迫清政府接受《天津条约》。从1859年开始,清政府并未承认与英法两国签订的《天津条约》,为逼迫清政府尽快承认条约,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被毁之后的第6天和第7天,清政府分别与英国和法国签署了条约。照英法两国人士的话说,就是“圆明园之火大大促进了谈判的进程”。

  >>观点

  汪荣祖(中国台湾历史学家、《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作者):辉煌文明消失的过程不应该被遗忘。1860年圆明园被毁后,民族自尊心被刺激,此后发生了自强运动、洋务运动等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热潮。当然,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西方文明的野蛮。

  布立赛(法国历史学家、《1860:圆明园大劫难》作者):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在法国,人们往往热衷纪念那些光辉正面的事情,我认为圆明园举行罹难150周年纪念活动是这是一件十分有勇气的事情。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易靖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