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心在于协调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9日12:53  新闻晚报

  为期四天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昨日闭幕。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本次全会受到广泛关注,在许多议题上都引发热烈讨论,其中屡屡被提及的就有会议公报提出的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如公报所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其重心在于“协调”,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

  我国经过20多年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城乡收入、贫富差距有不断拉大趋势,与此相关的还有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就业问题、“三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本质是发展不均衡,其表现在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协调,社会矛盾激化得不到正确处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公平正义没有得到相应的维护。如果社会不能保证相对的公平正义,其后果就是出现社会动荡,人心不安,必将严重危及经济建设本身。

  正是认识到这一核心问题,党中央提出用发展的办法,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列入了奋斗目标。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在全面持续发展增加了“协调”两字,为科学发展观注入了新的内涵。

  协调的本质是均衡,协调发展就是追求均衡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GDP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纠正非均衡的发展方式,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这就是解决目前由于前期发展不均衡产生各种问题的药方。

  只有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找到现实的根基,全体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