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语文教材要破除垄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2日01:04  红网

  最近,语文教材那点事又闹得沸沸扬扬了。据一个民间研究团体报告,目前使用最广的3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多篇内容失实的文章及常识性错误。其中,“爱迪生为妈妈做手术”一文纯属虚构。该民间组织还称这些教材还存在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曝光,立即引来众多网友的同声相应。

  其实,语文教材的类似问题,民间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消停。作为80后,我对语文教材热恋“高大全”冷遇“真善美”的弊病也深有体会。譬如,我当年的初中语文教材收录有杨朔的《荔枝蜜》,文中描述的美景和生活让人陶醉,多年之后,偶尔知悉了《荔枝蜜》的写作背景,才发现“如诗如画”不过是“宣传体散文”蓄意构建的虚幻美。从此,连带着对荔枝蜜都感到厌恶,幸好是在理性成熟的大学时代觉醒,不至于“株连无辜”,否则,本人恐怕对语文教材所说的一切都要拒绝相信了。

  “魏武挥鞭,往事越千年”。客观地讲,时代在变,语文教材也在变。隔三岔五翻看90后的书本,总有一些惊喜。政治文章少了,贴近人性的文章多了;现代文少了,古诗文多了。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但是,进步得太慢了,慢得跟不上时代发展,跟不上人性要求,导致到了新世纪的今天,仍是“假大空”等诸病缠身,沉疴难起。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材一直延续高度垄断的编写体制。一撮小圈子的官员加上小范围的专家,抱着“政治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尺度,眼光透过老花镜从故纸堆里拈起几个政治家、作家、诗人,就诞下一本推而广之、广而用之、用而久之的语文教材来了。以这样极端封闭的方式面世的语文教材岂有不脱离真实、脱离生活、脱离社会之理?

  要使语文教材摆脱被人民群众“唾骂”的命运,根本之策是打破垄断,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之路。首先是实行编审选分离。编写教材、审定教材、选用教材的人马要各自独立。编写应鼓励市场化,官方、民间等主体都可以参与,自由竞争;审定则坚持国家立场,审定委员会的成员要多元化,一线教师和家长代表要占适当比例;选用要地方自主,建立选用教材听证会制度,选用过程做到公开透明,防止本位主义,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其次是打开大门编写。一本语文教材选什么文章、不选什么文章要多征求社会意见,正式定稿前应通过网络等方式公示,供大家“灌水拍砖”,争取在付印前将错误、失误降到最低。再次是完善纠错机制。投入使用的教材也是一本未完成的书。要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对确实存在的问题要尽快纠正。比如,这次网友反映的“陈毅探母”一文造假的问题,若经证实就要从速删去。

  惟有如此,语文教材才能回归真实,回归常识,回归人性。

稿源:红网 作者:江佳伟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