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就让圆明园静静地躺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2日14:33  国际在线

  

就让圆明园静静地躺着

  9月27日,游人在参观回归文物展。当日,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其中,在已经开展的回归文物展上,包括雕花石洗、雕花石堆、雕花石桌、西洋石构件、石狮子等在内的57类85件石刻向游客开放

  

就让圆明园静静地躺着

  一个国家要自强,记住耻辱比怀念辉煌更有意义

  叶廷芳

  今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日。圆明园的罹难是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堪为奇耻大辱的一幕,是中国从历来的强国沦为弱国的最鲜明的标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现存的圆明园遗址看作极为珍贵的历史见证。笔者一向认为,保护圆明园遗址的原貌就是保护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我们要交给子孙一个历史的伤口,而不是一个经过治疗弥合了的伤口。

  “万园之园”的旧梦

  我大略比较过中西方历史建筑,发现西方(主要是欧洲)最宏伟的建筑都是“神”的建筑:神殿、庙宇、教堂;中国最宏伟的建筑则是“人”的建筑,准确地说是人的最高统治者的建筑:宫殿、园林、陵墓。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园林艺术历来在世界上就是首屈一指,从夏代的瑶台,到秦代的上林苑、汉代的建章宫、唐代的大明宫、宋代的艮岳都在世界上无与伦比,而圆明园则是它们的集大成者。她在151年的岁月里,历经五代皇帝的殚精竭虑,动用其最高权威,不惜国家一切财力,调集全国最精锐的匠师,购买国内外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和最名贵的奇珍异宝,才建成了如此豪华而壮观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乃是中国无与伦比的园林美学与中国帝王的无上权力相结合的产物。

  在欧洲,法式花园占优势,但这种花园,美则美矣,大多一览无余,不含蓄。圆明园完全符合古代和现代的建筑科学和美学的要求,不仅有丰盈的水为“底色”,更有层层的山相护卫。其104个景点(圆明园44景;长春园和绮春园各30景)固然繁多,但却“繁”而不“烦”,寓“繁”于“变”之中,其大小、形状乃至建筑形制千差万别,把中国园林那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园中园”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美学的独特魅力赢得人类审美趣味的普遍认同。1743年,法国传教士兼乾隆皇帝宫廷画师王致诚给友人写了一封信,全面描述了圆明园的美轮美奂,称圆明园为“真正的人间天堂”。这时候欧洲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欧洲思想文化界正劲吹“中国风”。1749年,当王致诚的这封信随着他的书信集在英国一经发表,圆明园的“万园之园”的名声很快在英国和欧洲传播开来。后来雨果不仅以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以建筑爱好者和艺术鉴赏家的眼光对圆明园发出的热烈的赞颂完全是中肯之言。

  记住耻辱更有意义

  如此美轮美奂、举世无双的“人间天堂”竟被外来入侵者邪恶的屠刀毁了!它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也让全人类包括英法两国人民在内具有正义感的人们为之扼腕叹息。我们应该严格保护好圆明园遗址这一肇事者的“作案现场”,这是150年前那件惊心动魄、震惊世界的犯罪事件的最鲜明、最有力的历史见证。

  正因为圆明园遗址成了极重要的历史见证,昔日圆明园已涅槃出了新的生命,即文物的生命。她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极为难得的历史教科书,各色人等都可以从中读到震撼自己心灵的东西,从而受到启发。树立这样的历史耻辱柱,不是为了报复当年肇事者的子孙,而是给世人一个警示,避免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因此我强烈反对修复之类的主张和行动。

  有人说,修复是为了“重现昔日造园艺术的辉煌”,以体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非也!首先,艺术的价值在于原创。我说过:“美是不可重复的!”正如前述:五代帝王的无限欲望与无上权威与150多年民族建筑智慧的凝聚与结晶这一前提条件就不可能再有了。其次,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体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上,如果到现在我们偏偏在园林建筑方面重复前人有过的成就,花几百亿的钱财去追求一个假古董,那恰恰形成对“复兴”的讽刺,须知重复乃是匠人的习性,而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色。第三,圆明园不仅是帝王们休闲、享乐间或“勤政”的场所,她更是一座极为丰富的艺术博物馆和无可估价的文献资料馆。即便园林能够“克隆”,则克隆出来的也只能是个空壳儿,那无数艺术珍宝和无价典籍的“内存”无论如何也不可复得了。第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木构建筑主要与农耕时代相联系。圆明园的园林艺术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人达到的最高建筑智慧。第五,如前所述,圆明园已涅槃出了新的生命——文物的生命,她有足够的资格进入世界遗产的行列。第六,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应该有一个或几个醒目的大型遗址作为她的历史身份的牌照,圆明园遗址恰好是这样的牌照。第七,一个国家要自强,记住耻辱比怀念辉煌更有意义。

  复建是对文物的破坏

  对于圆明园遗址的态度应该遵循国际通行的理念和原则,遵循我国已经签署的有关国际协定或公约,目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匆匆忙忙地进行草率的1/10的复建,而是在科学指导下的研究和发掘。

  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就让圆明园“静静地躺在那里”。去年我曾陪同苏黎世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德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顾问洛克教授参观了圆明园遗址,后来他发表三点看法:圆明园遗址是震撼人心的;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遗产;保护圆明园遗址的最佳办法是让它赤裸裸地保留在那里。他的意见与谢老的观点如出一辙,与我的看法也不谋而合。

  近年来从含经堂和九州清晏金鱼池的开挖表明,圆明园大量的覆土掩盖下的古建筑遗址仍留有像样的基础遗存。有条件、有计划地使这些遗存展现出来,将使圆明园成为一座壮观的废墟遗址。在此之前,不妨先将所有重要古建筑的平面地基的轮廓勾勒出来,然后覆以彩色碎石,使其醒目,便于人们参观、凭吊。

  圆明园管理的难度是很大的,比颐和园、天坛公园等的管理难度都要大。因为她不是一般的旅游场所,也不同于一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是一个身份特殊、内涵丰富的考古和研究的对象,而且牵涉到多学科的门类:建筑学、园艺学、历史学、考古学、植物学、生物学、地理学、美学乃至文学等。这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还需要反复的论证。

  笔者以为,针对这样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最好增加圆明园管理处的专业人员,提高机构级别,直属于北京市政府,最好是国家文物局。目前在园内进行的某些复建工作,如在九州清晏复建的亭和桥等,都是对文物的破坏,将对圆明园遗址的申遗工作造成障碍,必须立即停止。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学者立场:第一把火造就致命伤

  近来经常听到一种腔调,即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并不是英法联军焚烧后的现状,而是国人抢劫偷盗的结果。不错,当时的英法联军没有也不可能烧得那么彻底,那些不争气的同胞也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必须强调的是,是英国人的第一把火造成了致命的伤,英法联军的罪过无疑是第一位的。

  我想打个比方:如果把生前的圆明园比作一只天鹅。一天它被歹徒杀死了,接着其他人拔去了它的羽毛,割走了它身上的肌肉。试问:作为控诉刽子手的罪证,羽毛丰满的天鹅的尸体与只剩骨架的天鹅的尸体有本质的区别吗?想以此遗址非彼遗址的区别来否认现遗址的历史见证价值,进而为复建圆明园辩护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叶廷芳)

  

就让圆明园静静地躺着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痛斥英法联军焚烧的野蛮行径

  史海钩沉:英法青年不知的历史

  150年前发生在北京西郊,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东方艺术之冠圆明园,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对文明和文化蓄意进行破坏的重大事件。在笔者有限的历史知识中,尚不知道是否有过第二例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军以大轰炸报复希特勒法西斯的疯狂侵略罪行的时候,每个飞行员手中都有一份长长的清单,被告诫哪些文化和文物目标必须保护。

  1814至1815年,当欧洲国家的“同盟军”打败拿破仑、进军巴黎的时候,他们也并没有破坏拿破仑的皇宫枫丹白露宫和这个国家的另外一些文化命脉如凡尔赛宫、圣克鲁等。无怪乎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引起全世界的震惊,谴责和抗议的声音同样来自肇事国的民众。

  最有力的讨伐檄文无疑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那封《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了。它掷地有声,完全代表人类良知。雨果把圆明园作为以想象为美学风范的东方艺术的精华,将其与以理想为美学风范的西方艺术的瑰宝——巴特农神庙相提并论。他甚至认为:“我们所有大教堂的所有珍宝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雨果指出,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抢劫和焚烧完全是强盗行为。他无情揭露了这些向来以“文明”自居的欧洲人实际上所干的比他们鄙薄的“野蛮人”还要野蛮。他还说,“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不仅英法青年不知道这段历史,甚至法国的雨果研究专家,提起当年雨果那封《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他们都茫然不知。这是我的朋友程曾厚教授的亲身经历。试想,对于外国人,是把圆明园修复了,让他们来欣赏中国昔日的皇家园林的辉煌好呢,还是请他们来倾听这废墟的无声控诉好呢? (叶廷芳)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