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别了,分形之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31日01:59  新京报

  

别了,分形之父
曼德博(中)出席2008年搞笑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别了,分形之父
科学艺术家制作的“门格尔海绵”。
别了,分形之父
科赫曲线
别了,分形之父
塞宾斯基三角
别了,分形之父
几个著名的分形图形,自上而下依次是:科赫曲线、塞宾斯基三角、塞宾斯基地毯(图)。

  10月15日,被称为“分形之父”的曼德博(Benoit Mandelbrot)因胰腺癌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一所临终关怀医院中去世,享年85岁。消息传出后,悼念他的不光是科研人员,还有很多文化艺术界的人士。曼德博以卓越的工作同时揭示了数学和大自然的美,而这美就美在“分形”。

  1 怪题 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

  1967年,曼德博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很难回答。以1千米为单位测量海岸线,得到的近似长度将短于1千米的迂回曲折都忽略掉了,若以1米为单位,则能测出被忽略掉的迂回曲折。如果测量单位进一步变小,那么测得的长度将愈来愈大。这些愈来愈大的长度将趋近于一个确定值。

  答案似乎解决了,但曼德博发现,当测量单位变小时,所得的长度是无限增大的。因此,他认为海岸线的长度是不确定的,或者说在一定意义上海岸线是无限长的。原因很简单,海岸线是不规则和不光滑的,每块小石头的边缘都是一个微缩的海岸线,这些“小海岸线”里又有很多更小的“石头”……

  1975年,曼德博发表论文《分形、形态、机遇和维度》,第一次提出“分形”这个概念。“分形”(fractal)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破碎的”。一个分形就是“一个粗糙或者碎片状的几何形状,它的每部分都是(至少大体)整体的缩小复制品”。这个特性被称为“自相似”。

  2 起源 有些曲线就是怪

  对于分形的研究起源于魏尔施特拉斯、康托、豪斯多夫等人的研究。他们发现有些曲线是连续变化的,但不可以求导数,即它在一个点上的变化率。如果线上有一个尖刺,它尖端的变化率就是不能得出的,也就是“不可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求导数”是描述曲线的基本方法,但有些曲折线,虽不可导,但又有规律的连续变化。于是,数学家发明了各种方法来描述这些曲线,主要的方式就是反复迭代。

  1872年,魏尔施特拉斯描述了连续却不可导的曲线;1904年,因为对魏尔施特拉斯过于抽象的描述不满意,科赫(Helge von Koch)用几何方法做出了最简单的“分形”———科赫曲线。后来,又有几个数学家描述了各种“分形”,比如“塞宾斯基三角”、“塞宾斯基地毯”、“门格尔海绵”等等,但当时“分形”一词还没有出现。

  法国巴黎高师信息学研究生方文杰说,在曼德博之前已经有人发现了一些“分形”,不过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个只是一些零星的病态集合,又或者是计算误差导致。曼德博的贡献就在于他正视了这个现象,并且对它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和宣传。

  1975年,曼德博总结说,“分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它在任何大小的局部都具有完整清晰的结构;它的形状太不规则,以至于用欧几里德几何学无法描述;它是自相似的(至少是近似的或随机的);它可以用简单的迭代法进行描述;它的豪斯多夫维数都大于它的拓扑维数。

  3 维数 有零有整为哪般?

  啥叫“维数”呢?这个纯粹由人工定义的概念要理解起来还颇费功夫。

  我们知道,在欧氏几何中,点是零维的,直线是一维的,正方形是二维的,正方体是三维的。我们一般人认识的维数也就到三维,还有更多的维数吗?爱因斯坦把时间算作一维。当然,这只是一种定义方法,爱因斯坦也不认为时间和其他几维空间是一回事。还有物理学家说三维空间外还有更高的维度,比如霍金就说世界存在着“十一维空间”。引入高于三维的空间的概念是为了抹平微观世界物理规律的一些“错误”,谁也说不清那些“超三维空间”是什么样的。

  无论是霍金还是爱因斯坦,所定义的维数都是整数。但是数学家豪斯多夫却提出了非整数的维数概念。这个“维数”是在拓扑学的概念基础上定义的。传统的拓扑维度概念认为,有长度没面积的线就是一维的,有面积没体积的面就是二维的,有体积的物体是三维的。但是有些形状很奇怪,比如科赫曲线,它由一系列,无限多个自相似的折线组成,曲线本身将是无限长的,虽然是一条线,但因为在平面上不断衍生,又有点像“占有面积”。说它是一维的吧,找不到任何一条直线段可以量它;说它是二维的吧,又没法找到合适的方块量它。为了描述这么一种奇怪的情况,豪斯多夫把它定义为“处在1维和2维之间”。利用豪斯多夫定义的计算方法,科赫曲线的维数约为1.2618。从一般的感性理解来说,这么一条“粗糙”的线的维数就是要比“光滑”的线维数多一点。

  4 自然 世界无处不分形

  好了,我们看看豪斯多夫维数和分形有什么密切关系。大家已经知道分形是“自相似图形”,但每一小段都和整体相似的图形并不一定是分形,比如直线和螺旋线都符合这个条件,但它们不符合“不可导”和“豪斯多夫维数多于拓扑维数”的条件———感性地说,就是这些形状“不够粗糙”。分形就是脑袋上长出小脑袋,小脑袋上又长出小小脑袋,以至无穷,由于长出了无数个毛刺一样的小脑袋,所以分形“摸”上去一定是很粗糙的。曼德博曾说,柏拉图称人类的感知包括“轻重、大小、冷热、颜色、音调和粗糙度”,除了粗糙度之外,对其他各种感知的研究都曾经掀开物理学的新篇章,而分形恰恰补上了这一缺环。

  曼德博利用电脑制图为手段,制作出一系列非常漂亮的分形图案,其中包括著名的的“曼德博集合”。1982年,曼德博在《自然中的分形几何学》一文中更新和扩展了他的理论。这部论文把分形带入了专业和通俗的数学领域,也让那些轻蔑地把分形斥为“程序员手艺活儿”的数学家们闭了嘴。自然界有很多“自相似”的东西,比如说海岸线是无数块小石头组成的,仔细看每块小石头,它的边缘又像海岸线;闪电的每个小分叉都像大闪电的缩小版,河流、血管和叶脉也是如此;把花椰菜的一簇小花蕾掰下来,看看和整个的花椰菜差不多……

  开始的时候,分形学和自然的联系受到很多数学物理学家的怀疑,他们认为这只是巧合而已。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了两者更深的联系,比如说树木就是按照类似“数学迭代”的方式生长的,同样能够激发地震的山体裂纹也符合类似的规律。分形学逐渐变成了热门领域。正如曼德博所说:“云不是球体,山不是锥体,海岸线不是圆圈,树皮不是光滑的,连闪电都不走直线。”大自然“无处不分形”。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