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乱收费,一天都不能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3日09:02  东方早报

  赵玉成

  近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对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10项要求。各地要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如果关注教育问题,就应该注意到,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开始治理中小学乱收费;2003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学校乱收费,校长要撤职”,同时作为重要举措的“一费制”横空出世,也是从该年开始,治理教育乱收费成为了每年全国纠风工作的重点;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开展教育乱收费专项检查,查出乱收费逾21亿元;2008至2009年,海南省海口市财政安排教育部门预算经费拨款占总投入的52%和46%,缺口主要靠收费解决,海口城区73所中小学收取择校费、借读费、变相捐资助学款占学校运转及发展支出的60%。

  政策不可谓不多,力度不可谓不大,宣传不可谓不到位,但为何教育乱收费还越演越烈?

  现今义务教育乱收费的重灾区,体现在“两头”——城区好学校利用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收取择校费,欠发达地区条件差的学校通过收费弥补经费。这次的指导意见也主要想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但我国自从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以来,教育经费和优质教育资源从来就是短缺的,相比之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反而是教育大发展、教育投入最多的时期。为什么教育乱收费在50年前、30年前不是问题,而现在却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觉得可能经费、制度之类,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过去一个时期,因为缺乏教育经费而想出了各种收费办法,进行“制度创新”,产生了很多权宜之计,但这些做法却突破了教育道德的底线,损害了教育的精神,最后导致社会和教育界对乱收费习非成是、见怪不怪,其后遗症遗留至今。始作俑者迈出了第一步,社会也容忍了,接下来突破底线成为常态,导致教育保持着乱收费的惯性,结果无法收拾。

  所以,我们对于突破底线的事情,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这次指导意见具体提出了10条措施,诸如“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完善招生入学政策、加快薄弱学校建设”等等,都是谈了很久的老问题,再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盲目择校”之类,难道家长真的会盲目到拿自己的孩子开玩笑?教育不是挣钱的产业,解决乱收费,我认为不仅仅是一个制度设计上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问题。理念不回归正常,再多的钱都白搭。比如,可以公开一下教育成本,一位小学生读一年到底要花多少钱,或者建立一个开放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由第三方来监督一下基础教育的质量。当然,首先要做的,就是检讨一下我们这些年的教育政策,哪些做法需要改掉,以此来净化我们的教育理想,真正将教育作为关系民族兴盛、国家复兴的关键。(作者系教育媒体人士)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