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免试保研不能沦为名校间的交叉自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3日10:42  国际在线

  201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日前截止。记者查阅各校的招生简章时发现,今年名牌高校的热门专业推免生比例大多超过半数。如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和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公共事务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的推免生比例均达到或超过60%,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荐免试生。这一现象不仅让许多考生绝望,也在社会上引起争议。(11月2日《北京晨报》)

  据悉,目前名校大多对推免生资格有学校的条件限制。如,享有推免生资格的高校必须为国家211高校或985高校,相关专业研究实力在国内排名必须靠前等。这意味着免试保研已经成为少数名校或名专业交叉自肥的盛宴,事实上已经很大程度上和扼杀了考生在全国范围内的平等竞争,严重违背了教育选拔的基本规律,背离了教育公平、权利均等的基本方向,同时也表明我国免试保研制度已经或正在步入歧途,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应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予以纠偏。

  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公立高等教育资源,是全社会的公共产品。它要求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所有高校的高等教育资源,必须而且应当面向全社会,面向当年全部具有报考资格的考生,为他们提供公平、公正、平等的参加考试和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不能由掌握教育资源的高校自定一套招生标准,单纯依据某些高校和专业的声望来确定招生对象,通过“暗箱操作”的方式直接招生。

  首先,我们不否认名校和名专业的教学质量相对较高,但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来讲,都不等于名校和名专业的毕业生也是全国范围内质量最高的。事实上,由本校和本专业在自己的学生中推荐,难免会有“护犊”倾向和排外心态,这种情况下确定的免试生,其质量就很可疑。从某种意义上讲,迷信名校名专业学生质量,而蔑视非名校名专业学生的质量,这种“出身论”的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

  其实,最为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生源质量的好坏,而在于严重违背了现代法治的公平和平等原则,它让大量非名校名专业的毕业生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程序上是非正当的。即使从名校和名专业免试入学的学生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是最优秀的,均为“拔尖者”,那也不能说明上述免试保研方式的科学合理性,因为它不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

  正如有教育专家所讲的那样,自主招生符合未来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方向,通过推免生选拔,可以改变一考定终身,从而加强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情况的考察。笔者完全支持这种说法,但现在的问题是,推免生选拔为什么要局限于少数名校、名专业呢?为什么不能把机会公平地分配给全国所有的相关考生呢?招生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考察,以及对本科毕业时的实际掌握知识和科研素质、潜力等情况的考察,从更大的范围内选拔。当然,这样做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也是招生学校所不愿意做的,显然不如将权力简单笼统地授予“自己信任”的少数几所学校和几个专业,既可以减小招生考察的工作量,还可以在少数名校之间形成“互利互惠”的利益群体,对相关学校都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孰不知,这样的懒政却使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遭到严重伤害,这样的所谓改革本质上也不是改革,而是开社会的倒车。(李克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