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崇文重教vs文教发达”缔造客家神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3日22:48  大江网

  

“崇文重教vs文教发达”缔造客家神话

  社科大讲堂走进赣县,来自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的周建新教授做主题演讲。

  (本文图片由于大江网记者时雨摄)

“崇文重教vs文教发达”缔造客家神话

  赣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雷主持本期社科大讲堂

“崇文重教vs文教发达”缔造客家神话

  周建新教授做主题演讲

“崇文重教vs文教发达”缔造客家神话

  认真听讲的“学生们”

“崇文重教vs文教发达”缔造客家神话

  台下听众在认真做笔记

“崇文重教vs文教发达”缔造客家神话

  “发现江西人文魅力——全国网络媒体行”的记者在台下听讲

  大江网讯 记者秦海峰报道:3日下午,发现江西人文魅力——全国网络媒体行走进客家文化摇篮赣县。来自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的周建新教授,为大家做了一场题为“风雅客家人——崇文重教vs文教发达”的专题演讲,大江网记者摘取其演讲中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

  长久以来,世人对包括客家人对客家教育已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认知和印象,这种建构出来的“文化图像”既有其真实性,也有其虚幻性和不确定性。

  检视客家地区的地方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无不以强调并标榜“崇文重教”、“文化之乡”作为其特质表征,而认为这些美德印象和“文化标签”的形成,俨然是由来已久、长盛不衰。

  乾隆《嘉应州志》里对客家当时的教育状况多有记载,如“梅人无产值,恃以为活着,惟读书一事耳。”嘉靖《汀州府志》也有类似记载,这本书在描述永定客家人的时候写到,“取士登科者不乏人,入学接踵者恒多。”更有甚者,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编入口头谚语和儿童歌谣之内,题写在家室墙壁与牌坊之中,铭刻在条石立柱之上。

  此外,在明清时期,外国学者对客家教育文化也多有论述。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说,客家地区的教育最为发达。美国《国际百科全书》,“客家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教育普及,在全国中位为最。”

  不管是“崇文重教”、“文教发达”的水平与程度如何,不可否认,客家人创造了一个神话,即在贫困、偏僻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对于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社会教育的普及与发达。

  客家人文教发达存疑

  客家人对于文教的描述,主要是基于自我的述说,是从单方面的文献记载出发,当然容易得出客家文化教育如何昌盛,如何发达的结论。

  但是如果把客家地区的教育水平(学校数量、规模、科举考试人才)与同期的临近非客家地区相比,客家地区不仅不能领先,甚至更多是处于一种劣势。明代江西全省共有进士2728个,在江西13个府中,属于客家地区的赣州府和南安府,不论是进士数还是县均进士数,都排在最后两位。当然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地区的教育日益发展,尤其是在近代,如粤东梅县等个别客家地区教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其次,称赞客家人“文教发达”,多是作为他者的外国传教士,之所以热衷于取悦于客家人,是为了促进基督教在客家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或者以此来挑拨客家人和非客家汉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种族之间的内耗,然后达到他们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

  由此可见,这些赞誉之词来称颂客家教育的总体情形,进而认为客家教育的发达由来已久,长盛不衰,然而,细究之,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崇文重教”是客家族群从自然生存到文化生存转变的需要

  关于客家地区文风如何之盛,民众如何热衷读书等文献记载,从历史年代来看,主要出现在明清以后,而外国传教士眼中的客家教育之盛况,更是近代以来的事。这说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

  客家由于经济滞后,地理区位的劣势,因此在与其他地区竞争中日益处于不利地位。“崇文重教”应该是客家人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文化适应策略;“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谋生存,求发展的手段;客家人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是客家人面对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所衍生出来的智慧,是客家族群从自然生存到文化生存转变的需要。

  因此,客家的教育普及与发达,应该是相对的概念,准确的说,客家人“崇文重教”是真,但“文教发达”则有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