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有关部门坦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目前,文化部分三批共认定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虎美玲,就是其中一位。
最大地方剧种的传承人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各地方剧种之首,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豫剧目前各大门派的代表性弟子,有一位人物绝对不能落下,她就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豫剧“常派”传人虎美玲。
虎美玲12岁从艺,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1988年,在首届全国豫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上,虎美玲荣获第一名。《天津日报》等媒体将其赞誉为“今日中国之豫剧皇后”。
虎美玲有很多荣誉:豫剧十大名旦之一、中国第七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8年,虎美玲头上又多了一个“光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文化部于2008年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同年,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包括传统戏剧、曲艺等五大类共551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虎美玲作为豫剧传承人入选。
在虎美玲看来,“传承人”这一称号是对自己豫剧表演水平最大程度的肯定。
学生还是愿意了解戏曲文化的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虎美玲感到自身责任重大。
虎美玲说:“传承豫剧这个传统文化,我感到很荣幸,更感到使命重大。作为传承人,要继承好,要能完整而生动地传承祖先文化;要‘接好班、传好班’,发展、延续、传播戏曲,弘扬民族文化。”
为完成这一使命,虎美玲认为,豫剧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剧院和舞台。针对目前出现的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戏曲“淡漠”的现象,身为河南省郑州市豫剧院院长的虎美玲经常到郑州大学、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给大学生们讲授戏曲知识。
“一边讲课一边演出,让青年人接触戏曲、认识戏曲、爱上戏曲,这非常重要。”说到这些,虎美玲满是激情。
在虎美玲看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必须对传统的戏曲文化有所了解,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不知道戏曲里的马鞭、水袖等元素是起什么作用的,也不知道锣鼓的节奏和作用。”大学生对戏曲知识不太了解,这让虎美玲十分担忧。不过,她在不厌其烦地解答和演示动作中也看到了希望,“他们不是讨厌戏曲,很多学生还是愿意了解戏曲文化的,只是需要有人去引导他们”。大学生表现出的对豫剧等传统戏曲的好奇和兴趣让虎美玲有了动力,她不知疲倦地四处言传身教。
利用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虎美玲就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献计献策。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她提交了“关于保护和传承好地方文化的建议”,希望全社会都来共同保护那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粹。
虎美玲了解到,现在很多地方,京剧已经进入了中小学生课堂,“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地方戏剧艺术也进入课堂呢?”虎美玲将这个想法写进了她的建议:“我建议,在学生课程里,设置地方特色的戏剧知识课,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丰富,全国这么多的剧种,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要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
戏曲也要进行一些改革
“在传承中创新是传承人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虎美玲身体力行。“戏曲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改革。比如,适当加快一些节奏,多创作一些新剧目,剧本改编时适当加入一些现代人的思维。”虎美玲说,“我们通过对一些新剧目的改革,拍出了适合各个年龄层,真正受老百姓喜爱的戏曲作品。”
在传统剧目基础上,虎美玲创新推出了《美兮洛神》、新版《白蛇传》、《粉黛冤家》、《义烈女》等,现代戏《刑警四姐》、《红灯记》等新剧目。
除了剧本,虎美玲认为戏曲还可以在灯光布景、台词、节奏等方面加入现代元素,要“新”、“快”,让青年人一看就明白,“时代变了,观众对唱戏的要求也不一样,最早是听戏,后来是看戏,现在是欣赏艺术了”。
创新的路不好走。“观众的审美水平提高了,豫剧本身也要变。任何创新都非常艰难,但这条路是必须要走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虎美玲对豫剧的未来充满信心。
不过,虎美玲也注意到,创新是必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边际地追“新”求“异”,脱离艺术的精髓。
“戏曲的创新不能改变原来核心的东西,比如豫剧,要是一味创新,改得像京剧了,就不行。”虎美玲说,“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推进,让老同志能接受,也能吸引新观众。如果改得不伦不类,脱离了本质,那就不叫豫剧了。”
青年观众和青年演员同等重要
“青年演员是豫剧的希望。”虎美玲非常重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发展,把一身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新人。
在近几年郑州市豫剧院排演的新戏里,虎美玲很少担任主角,而是甘当绿叶。“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多经历一次挑战,就能多成长一分。”不仅如此,虎美玲还吸收其他剧团的演员参与新戏演出。虎美玲说:“不管是不是我们团的,只要能推进豫剧的发展,只要对这出戏有利,对这个剧种有利,我们都可以吸收进来。豫剧界一定要团结,这样才能有发展。”
在虎美玲看来,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戏曲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新演员缺乏,而是如何抓住青年观众。
“现在,戏曲舞台下面都是老同志,老戏迷比较多,年轻的观众比较少。舞台上有青年人来传承,观众也要有青年人,否则有人唱戏,没人看戏了。”虎美玲认为,培养青年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传承至关重要。
然而,在娱乐形式层出不穷的今天,吸引年轻人眼球并不容易。“电视、电脑等科技发达,青少年可以看的玩的太多了,戏曲面对的竞争非常大。”虎美玲坦言。
“不过,再难也要做下去。”虎美玲说,“戏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发扬下去,要去争取青年观众,不仅是要让他们去看戏,还要给他们讲戏,让他们爱戏。戏曲文艺工作者,应该多做点这方面的工作,即使再艰难、再辛苦,也要努力做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