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汉青:再评新八景盛世盛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9日13:46  金羊网-羊城晚报

  23年前,他著书推介“羊城八景”,预见其时的“新八景”来日又将变“旧”,被更新、更美的景点所代替。他说,“这就像一首优美雄浑的交响乐,一个乐章的急管繁弦刚刚过去,而袅袅余音又预示着新的乐章的到来”。而今,物换星移———

  羊城八景是广州城市文化的代表,每次评选均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上辈人的记忆中,旧的羊城八景曾让他们津津乐道,意犹未尽。当下,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全力主办的羊城新八景评选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老广们是如何看待新八景的?日前,79岁高龄的老领导张汉青,在广州家中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畅谈对羊城新八景评选的看法。

  文/羊城晚报记者 赵仲炜 郑旭森图/羊城晚报记者 蔡弘 叶健强

  张汉青 1931年生,笔名贺青、闻道迟,广东揭西人,中共党员。

  张汉青历任中、小学教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广东省委宣传部干事,广东省委《上游》杂志编辑,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中南局办公厅、中央办公厅秘书,《南方日报》副总编辑,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办公厅主任,广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主席团成员。现任广东岭南诗社社长。

  谈新八景评选:

  让更多人认识广州热爱广州

  羊城晚报在1962年9月就举办过一次羊城八景评选,很有代表意义。

  “我祖籍不在广州,但我也是个老广州。我这辈子基本都在广州工作,对广州很有感情。”甫一见面,张老便开门见山,流露出他浓郁的老广情结。

  1950年年末,19岁的张汉青来到广州。自此,除了“文革”中有一小段时期曾在北京外,张汉青有整整60年的光阴都在广州度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的广州话就是在广州学的,那个上世纪50年代正好在搞土改,要和老百姓沟通,就一定要学会当地的语言。”张汉青笑称,当时不少北方来考察工作的领导,到了当地得请翻译,有的下决心要学,过了段时间要回去了,最多也就是“识听唔识讲”的程度。而张汉青身为工作人员,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工作”,今天下农村、明天下工厂、后天去街头,一来二去,竟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广州话,自此真正融入了广州基层市民当中。

  “从此,广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早以广州人自居了。”张汉青自豪地说道。

  说起评选羊城新八景,张老盛赞“羊城晚报在1962年9月就举办过一次羊城八景评选,很有代表意义。”张老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在1987年5月1日,评选羊城八景一书所作的序《画意诗情笔底花》,给自己朗读起来,“……1962年9月,《羊城晚报》发出了评‘羊城新八景’的倡议,不出一月,就收到来自省内外的论‘景’文章400多篇,提出新景40多个,后经各方有代表性人士斟酌筛选,提出作为预选的10个‘景’,并从6000多张选票中选取最多票数的新八景,于1963年元旦在报上公布……这件事,在广州社会文化发展的漫漫途程中,虽然算不得是不朽之盛事,但却将南国花城的山水刻上了鲜明的新时代与新兴致的印记。”

  张老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羊城晚报再次举集团之力,评选羊城新八景,可谓“盛世盛举”。张汉青表示,评选羊城新八景的过程在各行各业来说都是件盛事,特别是在文化艺术界,要让更多的文化人参与进来,各方面的人士甚至基层市民都发表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广州,热爱广州。

  评城市变化:

  经济在发展,文化根脉不断

  城市的经济在发展,人民的生活在改善,但如何保住文化的根,却是最重要的。

  作为广州的老领导,张汉青对广州的发展深感欣慰。他告诉记者:“这几十年羊城变化很大,发展很好!好在哪里?就是不管怎么样,哪任领导来管理这座城市,广州文化的根和脉始终没有断。城市的经济在发展,人民的生活在改善,但如何保住文化的根,却是最重要的,羊城新八景的评选,应该以此为目的。”

  谈到城市的变化,张老说,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使广州的城市面貌大变样。“亚运会这样一个体育盛会,既然申请来了就不能马马虎虎,要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办好它,对国际负责。这个过程也不容易呀,政府曾经也挨了很多骂吧,但现在老百姓开始理解了,逐渐体会到办亚运带来的好处。不仅亚运会成功举办,人居环境等等都非常不错。”

  说到新八景评选活动,张老反复强调:新八景的评比不是由少数单位或少数人来选的,而是广大群众的心意。他希望羊城晚报要倡导一个文化———这个文化要深入到羊城市民的家家户户、深入人心,让市民对新八景产生比较深的印象,进而成为广州本土文化的延伸。

  论新旧八景:

  旧的不能丢,新的要宣传

  一部分老景点旧貌换新颜,一部分新景点拔地而起,老实说,八景的“八张椅子”有点少。

  从1962年到现在,广州曾先后举办了4次“羊城八景”的评选活动。而现在羊城新八景,到底应该新在哪里?旧景新评,是否能得到百姓认可?

  张汉青认为,历次新八景的评选,总结出来的都是广州文化的根源景观。如今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后也会不断有新的景点出现。怎么处理新和老的关系呢?他认为老的景点不要丢弃,新的也要积极宣传。一部分老景点旧貌换新颜,一部分新景点拔地而起,老实说,八景的“八张椅子”有点少。

  “羊城八景限定了数量,只有八张椅子,谁能够坐进来?我们有时候会顾此失彼,评比时会争论得很厉害。现在各个区都有新变化,各人有各人的角度,怎么办?”对此,张老建议,可不可以将一片区域内密集分布的各类景点,都打包在一起成为八景之一?又或者,这次评选出新八景后,还可以把历次评选出的八景都一一列举出来,搞个“羊城二十四景”等等。一方面让市民知道,我们的八景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另一方面还可以让落选的景点奋起直追。

  还有一个办法,新老八景可考虑同步推出。就是每次八景评选都公布一次,这次评选有哪些景点入围,下次又是哪些景点当选。就算某个景点在这次评选中没有上,大家也知道它曾经是羊城八景之一。因为每一次评比出来的羊城八景都具有时代特色的。比如说东濠涌,现在的东濠涌就超过了过去的东濠涌;“一江春水绿,两岸荔枝红”是荔湾涌过去的样子,现在可能它又有了新的面貌……无论对于新景还是旧景,我们都要及时进行保护并向市民宣传,这样才能增强我们市民的自豪感。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