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债危机加剧 欧洲面对中国援助心态复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9日09:04  国际在线

  

欧债危机加剧欧洲面对中国援助心态复杂

  12月21日,在第3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举行前,王岐山与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阿尔穆尼亚寒暄

  既希望中国“给力”援助,又担忧对中国产生“永久性依赖”

  本报记者/徐方清

  对于陷入债务危机漩涡中的欧洲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个圣诞节并不舒坦。12月21日,两家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和惠誉接连发出警告,声称将下调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的信用等级。英国一家媒体评论道:“这样的坏消息实在有些破坏节日气氛,又给圣诞节增加了一层阴影。”

  不过,欧洲在节日里听到的不都是坏消息。同一天,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北京举行的第三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表示,中国支持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的一揽子金融稳定措施,并以实际行动帮助欧盟一些国家应对主权债务危机。两天之后,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欧元地区都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投资地区之一。”

  “中国官方的表态对于欧元区来说是个很好的圣诞礼物。”悉尼野村控股公司外汇交易主任玛格纳斯表示。更有欧洲媒体声称,中国给身处危机中的欧元区送上了“红包”。

  未经证实的“红包”

  中国送上了多大的“红包”?有消息称:中国计划购买40亿至50亿欧元(1欧元约合1.3美元)的葡萄牙国债。葡萄牙《商业报》12月22日的报道称,葡中两国政府已就此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将于2011年第一季度在拍卖会或债券市场上购买葡萄牙国债。

  虽然这一消息并未得到两国官方的确认,但依然引发了不少欧洲媒体的关注。消息公布后,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也出现了短时间内的大幅攀升。

  继希腊、爱尔兰之后,在今年一直不曾停歇的欧元债务漩涡中,葡萄牙渐渐地被推到了“风暴眼”的位置。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推算,2011年,葡萄牙须偿还95亿欧元的债务,同时必须新借贷110亿欧元,以填补财政漏洞。

  25日,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在致圣诞贺词时,呼吁全体葡萄牙国民行动起来,与政府一起抗击面临的危机。他表示,尽管削减公共开支、稳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复苏主要是出口增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现实情况仍然不乐观,危机迹象依然存在,金融市场对葡萄牙经济仍然信心不足。

  不能完全指望“自救”,葡萄牙一方面寄希望于欧盟的援手,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中国的“给力”。葡萄牙政府早前就曾表示,葡萄牙正努力推动该国国债投资者的多元化,而中国是首选。

  有分析指出,葡萄牙对中国抱有较大希望有两个方面的大背景:一是欧盟如今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欧双边贸易在今年前11个月达到4340亿美元,欧洲经济的稳定对于保持中国出口的稳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二是中国最高领导层近期对出手援助欧元的态度比较明确。

  上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葡萄牙期间表示,中国将采取“具体措施”帮助葡萄牙。对此,葡萄牙一些媒体的解读是,这些措施可能包括购买债券。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初在出访希腊时也明确表态,中国将采取积极姿态参与希腊新发行国债的认购,并加大对希腊的投资。

  中国人要什么回报?

  用“红包”来形容中国对欧元区国家的援助,欧洲媒体的心态并不单纯。一家英国媒体意味深长地介绍道,“在中国,‘红包’除了作为新年或者办喜事的礼物外,还可以被用作‘幕后交易’”。

  英国路透社的一则评论称,自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对美国的“胡萝卜和大棒”政策表示不满,而现在,中国是否对所谓的“友邦国家”也采取同样的策略,这一问题已变得越来越不具有争议,美国国会也密切注意中国对欧洲的“援助支票”是否会与人权事务挂钩。德国《世界报》的一篇题为“危险的依赖”评论则声称,欧洲应小心陷入对中国的永久依赖。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称,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推算,中国经济的实力在两三年后就足以与美国抗衡,而美国现在对欧洲注意力分散并将战略重心向亚洲倾移,正是中国谋求扩大在欧洲影响力的最好时机。

  相比这种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欧洲媒体的质疑更多地集中于中国的“私心”上。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切的消息称中国购买欧债与任何要求挂钩,但在最近于北京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中国要求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取消实施多年的武器禁售。

  英国广播公司(BBC)则表示,欧元区危机已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中国“出手救欧元”是出于长远的国际战略考虑。来自奥地利《经济日报》的一则评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中国救欧盟也是救助自己”。中国再购买更多的美国债券得不偿失,将一部分投资转向欧元区国家债券是更好的选择,既可避免“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巨大风险,也有助于推进中欧的经贸合作,提升中国在欧盟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中国“救急不救穷”

  为何中国对欧元区的出手相助会遭受这么多的非议?对此,有分析指出,除了一些欧洲媒体依然“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外,还因为欧洲对中国的了解仍非常有限。中欧合作目前仍处于“瘸腿”的状态,经贸合作突飞猛进,但文化和民间交流没跟上。

  而对于中国援助夹带“私心”一说,有分析人士认为,中方需要理性地区别对待。一方面要警惕那些“阴谋论”和“野心说”,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逐利性是国家间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有“私心”无可厚非。如果从利益的角度来讲,既对合作双方都有利,也不损害第三方利益,这样的“共赢之举”何乐而不为呢?

  国际金融服务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世红表示,随着中欧战略伙伴机制的形成,双方基于改善全球货币体系、重塑国际货币格局的共同愿景也在进一步达成一致,“欧洲+中国”的新的世界利益共同体有望形成。因此,在欧元区陷入危机时,中国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此外还有分析人士称,从收益角度来看,目前葡萄牙国债收益率高达6.65%,高于德国的接近3%及美国的3.32%,而西班牙为5.54%,希腊更高达12%,因此只要能剔除债务违约风险,购买欧洲债券是较好的投资选择。

  中国出手救援欧元区国家还有一个战略考虑就是“救急不救穷”,当前,欧洲各国均在进行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的改革,这将有利于企业劳动力支出成本的下降,可能对企业扩大投资起到提振的作用。从长远看,欧洲经济的发展前景依然可期,中欧合作的前景也就值得期待。

  相关链接:

  欧债危机加剧解救需要五招

  在欧洲债务危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的情况下,到底有哪些方法能将欧洲解救出这场危机呢?近期,欧盟内部、学术界和媒体界都对此进行了讨论,有分析人士总结出能够实现标本兼治的一揽子办法:

  (1)欧洲央行加大购买欧元区国债力度。这意味着欧洲央行可能需要扩大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直接购买主权债务危机国家的债券,提供资金支持。

  (2)扩大欧盟金融稳定基金规模。该基金于今年5月设立,总金额为7500亿欧元。但是,一旦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需要救助,这笔稳定基金将所剩无几,因此应当尽快增加。

  (3)欧元区国家发行“共同债券”。这样有助于降低所谓外围国家的借债成本。

  (4)实行统一财政政策。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对财政赤字的上限规定形同虚设,这种体制性的缺陷亟待改变。

  (5)建立一个永久性危机应对机制。为期两天的欧盟峰会12月17日落幕,为完善欧元体制架构,与会欧盟领导人就如何修改《里斯本条约》以建立欧元区永久性危机应对机制达成一致。(钟边)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