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干物燥,如何防“火”防“电”?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3日07:31  郑州晚报

  

天干物燥,如何防“火”防“电”?

  3个多月不见雨雪,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可不小

  嘴唇干裂、喉咙上火,脱衣冒火花、握手电一下

  这个冬天,雪花在大江南北飘过,唯独错过郑州,近百天不见雨雪,“艳阳高照”开始让人有些心慌。医院里,输液的人群挤满了大厅;单位里,咳嗽、鼻塞的同事一抓一大把;生活中,一不小心就会被电一下。有效防“火”防“电”成为人们的当务之急。晚报记者 张华 实习生 董艳竹

  空调、暖气、电暖扇……取暖太干“被感冒”

  所有能用的取暖工具,入冬后,成了单位、家中取暖的主力军。在享受温暖的同时,干燥一直伴随左右。

  “我一天到晚喝水都喝饱了,照样口干舌燥。”市民王女士单位一直开空调,屋里暖烘烘的让人头蒙,别说一天8杯水,“恨不得自己都是水桶。”

  白天喝水还好过些,晚上家里有暖气,一夜醒来,嘴唇起皮、开裂,却又不敢老喝水,因为起夜是件很痛苦的事。

  “两天连续发烧,我不会该挂了吧。”市民范女士的这个签名,让身边的同事兼病友们深有同感。

  感冒发烧,成了这个冬季的高发病。范女士说,自己去问医生,啥引起的发烧,医生说:“天气干的了,多少天没下雨雪了。”

  省武警医院急诊科徐建霖大夫说,自从入冬以后,每天来医院输液的人非常多,主要是天气干燥引起的上火、感冒、发烧,以及急性咽喉炎等。

  冬季防“火”可食疗屋里放盆水加湿

  徐大夫说,冬季天气干燥,饮食结构中缺乏水果蔬菜,肥厚油腻之品摄取较多,容易引起上火。

  保证室内湿度是预防上火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或摆放一台具有净化加湿作用的加湿器,可有效调整室内湿度。

  同时,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过量食用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以及羊肉、狗肉都会引起上火。而新鲜的绿叶蔬菜、橙子、绿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A,避免口唇干裂有很好的疗效。故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

  在室内放一盆清水,到底作用有多大?

  记者试验了一下。前日晚临睡前屋里放半盆水,昨日清晨发现效果挺明显,干裂的嘴唇湿润很多。

  天干物燥处处有“电” 静电危害不可小视

  “啊,你电我!”昨日,市民肖肖和好友王丽在二七广场逛街,两人的手指头刚触到,就被“电”的立即散开。像这样的过电,实在太常见了。

  早上拿个塑料梳子梳头,头发没梳好,倒被梳子给“拎”起来了,成群的头发丝肆意发散。晚上脱毛衣,关灯时总能看到噼里啪啦的电火花。坐公交,拉一下铁栏杆或者手指触到车门,可能就会被电到。

  买衣服,样式不重要,颜色也不重要,市民卢先生买衣服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带静电不?”

  低湿天气出现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到摩擦都能产生静电。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

  这些小静电可别小看,它能引起身体不适,还会引起头痛、失眠和烦躁不安等症状,甚至导致皮疹和心律失常,对神经衰弱者和精神病人危害更大。

  静电有害如何防“电”

  试试这些小窍门

  如何消除危害人们健康的静电,下面方法简单易行,不妨一试:

  1.室内空气湿度低于30%时,有利于摩擦产生静电,若将湿度提高到45%,静电就难产生了。因此,低湿天气出现时,不妨在家里洒些水,或在室内放置一两盆清水,可以达到增加室内空气湿度的目的。

  2.显示器工作时,荧屏周围会产生静电微粒,这些微粒会大量吸附空中的漂尘,这些带电漂尘对人体及皮肤有不良影响。因此,显示器不能摆放在卧室。看完之后要洗脸、洗手。

  3.对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和精神病患者等建议在冬季穿纯棉内衣、内裤,不要穿化纤类衣物,以减少身体损害。

  4.勤洗澡、勤换衣服,能有效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

  5.当头发无法梳理服帖时,将梳子浸在水中,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随意梳理了。

  6.光脚有利于体表积聚的静电释放。因此,休闲时,不要放过光脚的一切机会。

  7.为避免静电击打,可用小金属器件(如钥匙)、棉抹布等先碰触大门、门把、水龙头、椅背、床栏等消除静电,再用手触及。

  8.准备下车的时候,用右手握住挡,手指碰着下面铁的部位,然后开车门,把左手放在车门有铁的位置,但是左手别松……然后把右手放掉,下车,这时候你再用右手抓着门就不会被电到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