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招人 就是招商

  来到竹篙镇,浙江兰馨箱包皮具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李鑫再次失望了--他们大年初八便到这里驻扎,可一直等到元宵过后,居然只招到6个人。而今年公司在浙江的工厂用工缺口起码在300人以上。

  让李鑫想不通的是,竹篙镇并不冷清,街上的鞋厂、服装厂门口,经常都有一拨又一拨来找工的当地人。而政府设在车站、场镇随处可见的宣传板前,更是常常有大批当地人驻足观看。“现在的成都跟之前的广东非常类似,越早回来机会越大”,从广东打工回来、正在筹备建厂的当地人夏利军说。

  作为近30年中国农民工发展的代表,金堂县已于今年1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竹篙镇更是有着“中国打工仔第一镇”的称号。与此同时,中国社科院最近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却显示,以竹篙为核心,金堂县和成都市正在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率先打响了西部“劳动力保卫战”,截至目前已吸引7000多人回乡创业。专家预测,随着劳动力的回撤,西部和沿海的关系将从传统的劳务输出转变为产业合作,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将真正席卷而来。

  现象

  职介所

  “全军覆没”

  元宵已过,竹篙街上人开始多了起来,到处可见拎着旅行包行色匆匆的当地人。但带着几百个招工任务前来的三星电子公司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条街上曾经聚集了七八家职介所,专门为外地企业招工,可现在一个也没有了。

  街上仅存的一家“中介”是政府的劳动保障所,几百个岗位任意挑选,大多都是本地的工作。“几百个人,还要去外地?”虽然工作人员同意帮三星电子公司发布信息,但也肯定地告诉企业,光是向政府提出劳动力需求的本地企业都应付不过来,何况他们外地企业,“几十个都不敢保证”。

  街边的兴和鞋厂内,一批当地人正飞快地踩着缝纫机,他们大多数都在沿海打过工,有的还是当年跟老板王红琼一起到广东闯荡的老乡。自从王红琼回来后,这些老乡纷纷回到了家,白天在厂里上班,下班后照顾老人孩子,“感觉踏实了很多”。

  竹篙镇党政办副主任刘会平成了王红琼的义务“招工员”。23年前,正是她代表政府把包括王红琼在内的第一批农民工送到了东莞。刘会平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口号:输出一个国内劳务,脱贫一户。输出一个国外劳务,小康一户。“那时候沿海刚开发,我们一边在广东一家接一家地收集招工信息,一边在镇上挨家挨户做动员,很多农民连成都市都没去过,却被我们送到了沿海和国外。”到了本世纪初期,全镇常年在外务工的人数达到了顶峰,基本保持在1.5万人左右。

  然而,曾经在田间流传的口号只持续了10多年。2003年,竹篙镇在东莞厚街镇设立了15年的劳务办悄然关门了,专门为沿海企业招工的职介所也开始减少,到前两年终于“全军覆没”。现在的竹篙,像“经济大发展,就业不离乡”、“家乡再创业,建功试验区”这样的标语牌随处可见。

  体会

  人气带来商气

  元宵刚过,许多沿海发达地区都在忙着寻找各自的劳务合作基地,而今年,以往的劳动力输出大县金堂也在其中——该县就业局与周边的中江、简阳、三台等劳务大县建立了劳务合作关系,吸引这些地方的在外务工人员到金堂和成都市就业。“经济要发展,‘人’要有保障”,在全县“工业强县”战略专题会上,县上的劳动保障部门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金堂县的思路来源于近几年招商引资的经验。以成阿工业园为例,位于淮口镇的园区2009年开工,短短一年便引进了总投资超过百亿元的近40个项目,而人力资源正是这些项目选择金堂的共同因素。目前园区还有重大储备项目16个,重点在谈项目近10个,预计今年6月前将有20个项目陆续开工。“从某种意义来说,招人就是招商”,园区负责人表示。

  人气带来商气。在这一点上,在竹篙镇工作了30年的该镇人大主席吴祯祥深有体会。在1986年成立劳务输出办之前,竹篙城镇只有不到0.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不到2000人,全镇连一条水泥路也没有。

  但就是这样一个贫困镇,却因劳务输出发生了“乌鸡变凤凰”般的转变。据统计,每年在外务工者通过邮局、银行、信用社等寄回乡的资金高达1.8亿元,打工仔们带回了资金,也带回了思路。现在的竹篙镇域面积已近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5万人。2005年,镇上尝试着建回乡创业一条街,行情的火爆让吴祯祥记忆犹新,“想回来开厂做生意的太多了,刚开始政府还怕资金有缺口,结果最后只出了一个牌子”。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一个边远乡镇,铺面价格几乎与金堂县城持平。

  政策

  回引,全县总动员

  从镇政府回来,竹篙镇凉水井村的王达先既失望又兴奋——听说青松社区有厂房,她原本想去问问,不料早已被租完了。不过,这趟没有白来,打听到的各种政策坚定了她办厂的决心。

  首先吸引王达先的是轻工业园区的规划。这是今年1月份成都市确定的项目,主要以制衣、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也是全国农民工回乡示范园,同等条件下回乡创业者可优先使用。按照初步规划,园区将占地5平方公里,建设两楼一底的标准化厂房,今年将启动一期1平方公里建设,力争6月份形成基本承载能力,容纳至少20家上规模的企业,并提供5000个岗位。整个园区将在“十二五”内全部完成,回引1万余人在这里创业就业。

  让她心动的还有金堂县鼓励回乡创业的一系列措施,县上从工商注册、优惠扶持、环境打造到表彰奖励均给予了相当的政策鼓励,如零首付注册、水电气和厂房租金减免、建立融资联保机制、联系企业服务机制等。县上每年还将选出5-10名回引创业带头人和5-10名优秀企业家给予表彰奖励,连续3年获表彰的还将被纳入县经营管理人才库。

  除了全县的政策,与农民工和回乡创业有关的县级各部门几乎都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措施。县总工会出台了工会创业小额贷款及就业援助实施办法,联合农商银行金堂支行、县邮政储蓄银行提供金融扶持,并从县农发、水利、林业园林、中小企业、畜牧食品等部门抽调技术骨干建立了工会创业小额贷款专家服务队;县劳动保障局在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培训的同时,对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每年开展至少3次以上的培训……

  “这么多政策,我还得好好回去研究”,王达先的眼睛里闪烁着憧憬。

  变化

  我听到了

  家乡的召唤

  2010年12月6日,在东莞工作了10多年的杨成云突然发现,《东莞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天府山水田园城市金堂》的整版宣传,详细描述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潜力,同时,还清楚地列出了县上对回乡创业的各项政策优惠。宣传稿中,“劳务输出大县”的提法已正式被“劳动力资源大县”所取代。

  12月底,金堂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一个慰问团飞赴东莞,走访看望在外务工人员。每一位金堂人还收到了县委、县政府的一封信,言辞恳切,家乡的热情与期盼跃然纸上。

  春节期间,金堂县就业局邀请在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已担任企业管理层的金堂人回家乡座谈,县劳务开发办提供的一组数据让杨成云怦然心动:截至去年底,全县回乡创业人员已达到7591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也减少了至少1万多人。“一去就是10多年,根本没发现,其实家乡早已今非昔比了”,他开始认真考虑回乡创业的事情。

  和杨成云一样,今年回乡过年的金堂人都感到了强烈的召唤。金堂县候车厅的电视反复播出反映金堂县发展和农民工生活的宣传片,据金堂县就业局局长梁元惠介绍,这是县政府专门购买的广告时段。县上还在外出人员最集中的乡镇设了7个宣传点,各大汽车站、人力资源市场等打工者较为集中的地方,不少人都收到了金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发出的就业宣传资料,鼓励大家留在家乡就业。

  除了宣传,今年的招聘会也采取了“上山下乡”的方式,每天轮流到各乡镇、新型社区驻点“拦截”打工者。“以前我们鼓励劳动力‘东南飞’,现在政府最期待的是,有越来越多‘金孔雀’能回归这片创业热土”,梁元惠说。

  记者手记

  争抢资金

  更争抢人才

  从成南高速公路到竹篙镇,短短几公里,路边不时闪过一个个鞋厂、制衣厂。从外地回来的老板跟当地村民一起忙碌着,如同一场同乡的聚会。

  经济变迁,家乡巨变,政府回引,企业亲情……各种要素交织在一起,他们已不再是依靠背井离乡求温饱的农民工,如今的他们有了更多机遇,更多选择。

  一块“产城互动”的大幅广告牌昭示着竹篙镇的“野心”——到“十二五”结束,竹篙镇将力争城区面积近30平方公里、人口达20万人,并吸纳和辐射到乐至、中江、简阳等“小川北”地区,完成一场从乡镇到城市的蜕变。

  作为西部乃至全国劳动力的“风向标”,竹篙现象折射了劳动力市场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不断深化,中西部与东部争抢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人才,在这场竞争中,谁掌握了劳动力资源,也许就更易掌握发展的先机和路径。

  本报记者 陈泳 摄影 谢明刚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