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车私用现象一直是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加快“公车改革”也是老百姓的殷殷期盼。IC供图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这是相关内容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积极信号,说明中央政府已下定决心推进‘公车改革’,今年有望在全国加速推进。”部分受访的全国人大代表表示。北京媒体报道,监察部有关领导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表示:今年要清理公车,“对公车第一步要规范,规范公车的编制,规范其使用范围,严禁公车私用,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推进公共用车的改革。”现在辽宁、广州、杭州、昆明等地已经在探索不同的公车改革方案,这些改革路径到底有何利弊,部分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进行了点评。
路径一:发补贴卡
[案例一]辽宁省辽阳市是最早“试水”车改的地区之一。2008年4月车改后,除突发事件用车外,其余公务车辆全部公开拍卖。同时,所有公务人员按月领取“交通包干费(补贴卡)”,按级别不同,从百余元到6600元不等。
[记者观察]这是一种“半货币化”的改革方案。辽阳市的方案实施后,改革当年综合节支320万元,节支率达30%,效果明显。但这种“排排坐分果果”式的改革方案在社会上也引起一些争议。据媒体报道,实施车改后,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区委书记、区长年“车补”7.6万元,有老百姓称之为“变相福利”,这一改革也在实施不久后即被“叫停”。
[代表点评]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代表:辽阳市在推进“公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目前我国每年公车消费的数额惊人,必须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同是“拍卖公车、发放补贴”的思路,杭州市的补贴标准就制定得更加合理。据报道,杭州目前的“车贴”根据公务员级别分为300元到2600元9档。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夙生律师事务所律师迟夙生代表:保留公车弊端很多,比如公车司机去修车,本来一万元就够了,修理厂给开两万的票,最后肥了司机和修理厂。齐齐哈尔多年前,政府就把公车给拍卖了,给大家发车补,按照级别和岗位,最高不超过2000元。现在除了市委书记和市长,大家都没公车,领导也自己开车。习惯了就好了。
路径二:GPS定位
[案例]在今年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广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最快将在今年6月对公务车实行更严格的监督管理,届时公车将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经批准非公务用车将采取有偿使用措施,拟按照每公里1.5至1.7元收费。
[记者观察]这是从加强监管的角度进行“公车改革”。按照测算,目前公务车安装GPS的费用成本预计每辆车3000元。广州市财政部门表示,限制公车使用后节约的费用,可使该笔安装成本在半年内收回。 不过据媒体报道,虽然多数广州市民对公车安装GPS和公车私用有偿收费的举措表示赞同,但是对于公车私用能否做到有效地监管和追责,很多市民仍然存疑。认为即使装了GPS,但最后的数据还需要由人进行汇总分析,所以很难做到不徇私情、有效监督。
[代表点评]
叶青代表:给公车安装GPS,是国外较普遍的方法,但是在国外有效不一定在国内有效,我主张先改后装。广州“车改”方案的结局无非有以下三种:一是热闹一阵,毫无作用。私用公车还是我行我素,每次私用公车,总是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它的处置权都在一个单位之内。二是效果还是有,给公车使用者很大的约束。但是,这个制度正常运转的成本很高,人财物力要有保障。三是时间一长,不了了之。一开始可能有效,时间长了就无所谓了。中国的习惯是“法不责众”“法不责轻”。
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律师韩德云代表:广州的做法很难凑效。因为公务用车本身难以界定,再加上GPS监督,但谁又来监督监督者呢?所以我不认为有推广价值。
路径三:发现金
[案例]目前,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些地区实施了发放现金的“公车改革”方案,即取消公车(执法等特殊车除外),向全部或部分公务人员按照职级发放交通补贴,公务交通由个人自行解决。在这种模式下交通补贴标准差别不大。事实上,也有极少数公务员一直以个人名义进行现金式“公车改革”的“另类”探索,叶青代表就发明了著名的“叶氏车改”,并且身体力行坚持了8年之久。这一改革的关键词就是“自购公车,自己驾驶,公务出行每月现金补助,去外地实报实销、双轨制过渡”。
[记者观察]这是一种新型的“货币化”改革路径。传统的货币化改革,也是发放现金乘车补贴,但治标不治本,容易出现拿了补贴、公车照开的现象,反倒会增加财政负担。但如果先将公车拍卖,或鼓励公务员自购私车,在此基础上再发放现金补贴,公务员就会有“节约归己”的内在冲动,乘公共交通公务出行的频率也会大大增加。
[代表点评]
叶青代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我建议公务员自己买私车开私车,节约财政经费。此外,对公务出行实行现金补贴。如果我的改革方案能在全国推开的话,保守估计每年能省出一个三峡工程的建造费用。这就像是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实最大的受益者是公务员本人——身体健康了,污染减少了,堵车减少了。
韩德云代表:公车转私车,发钱最干净,我也赞成进行货币化补贴。 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 雷敏 陈玉明 李鹏祥)
新闻分析
公车改革挂挡还需真加油
记者认为,近期一系列信号印证了党和政府进行公车改革的巨大决心,显示了公车改革将逐步深入推进的大势以及在民意大潮下的不可逆转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沉寂多年的公车改革此轮终于挂上挡了。然而,公车改革要想真正前行,还要执行者脚下真给油才行。
当前,公车改革的第一大难点就是如何依法做到公车信息公开,让人民知道准确的公车数量以及政府在公车运行上到底花了多少钱。此前,曾经有很多媒体报道过国内公车每年采购和运行的天价成本,但是一直未能得到权威部门数据的回应。这直接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公众舆论对模糊估算的公车数量和天价数据宁可信其有;二是公车改革的“原点坐标”没搞清楚,这样一来,改革目标就容易长时间局限在不增加这种模糊的初级目标上,难以精确地实现大比例削减的最终目的。北京媒体近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向社会公开公车数量不是难事。
公车改革的第二个难点就是如何在执行关节实施有效监督。目前,各地都有自己的高招,有的统一贴上公务用车的标示,有的要给公车安装GPS等。记者认为,监督公车使用一个宏观的精神就是加大引入外部监督的力度,并严格控制监督成本。而公车“付费私用”如果缺乏公车改革力度的同步加大,就容易沦为对公车滥用的妥协和退让,更不是良策、长久之策。
综合看,公车改革是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技术核心方向是合理压缩公务车全流程的各项开支,政策核心方向则是以公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则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明确这些,公车改革才能挂挡给油,真正开起来。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 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