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原一农民自费抢救文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4日05:26  大众网-大众日报

  □通讯员 王晓松 金吉鑫 记 者 武宗义 报 道

  本报平原讯 王凤楼镇王汉村的村民王艳松一家三口全靠地里的收成和他打工收入维持生计,但10多年来,他却一直自掏腰包抢救历史文物,并希望有一天无偿捐献给国家。

  王艳松从小就喜欢历史文化,11岁起,就开始对篆刻、文物、民间谚语、烟标搜集收藏等充满兴趣。时至今日,他还保存着学生时代收集的各种瓷片。多年来,他收集整理了民间谚语、方言词汇等数十万字,民间棋类游戏40余种,墓志铭、石刻、文物、古陶瓷数百件,烟标数百件。考虑到自己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一有空,王艳松就购买相关书籍,自学考古方面的知识,并时常到德州古玩市场跟人学习鉴别古玩的方法。平原县有个历史文化研究会,专门研究平原县境内的地域文化、人文历史,去年王艳松被聘为研究会研究员,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

  十年辛苦不寻常。眼下,王艳松家里堆满了商周时期的陶罐、明清时代的名人碑刻等。其中两块碑刻是乾隆年间大诗人董元度撰写。有一块曾被人当成了普通石料砌在了猪圈里。听说竟然是文物,对方马上提高了卖价,王艳松到处托关系说情未果,只得花高价买了下来。后来,王艳松又找到了第二块散佚的碑刻,使这两块碑刻“分离”近50年后又重新“团聚”。他说,“这些文物属于地域性文化遗产,记载着一段段历史,一旦流失或者毁坏,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正是基于这一“危机感”,王艳松四处奔波,一旦发现哪里有出土文物,就及时通知文化部门。有一年,王艳松在德州市德城区打工得知,在城区西北部出土了一块墓碑。听说济南的省博物馆喜欢收藏这类文物,他立刻坐车来到省博物馆说明情况。10多年来,他付出的电话费、路费、收购文物等费用已有数万元,但他从未后悔。

  面对众人不解的目光,王艳松说:“人这一辈子,关键是要活得有意义。现在各地城乡改造进度很快,对一些民间文化遗产造成了冲击。我把这些东西保护起来,对于后人研究历史很有意义。当然,我个人力量有限,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关注民间文物保护。”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