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粮食,如何稳定增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4日05:26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孙洪峰 刘明明 周 冉

  民以食为天。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国务院近日决定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今年的目标是力争产粮超过万亿斤。当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如何?如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3月19日至22日,记者在聊城市几个县区的农村,就此进行了调查。

  农民:种粮是因为省事

  “浇完地,我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农民种粮,就是图个省事:浇上水、施上肥就可以不用管了,能腾出空来出去打工。没人指望种粮挣钱。”3月19日,在高唐县赵寨子镇东赵户村的麦田里,刘庆元对记者说。

  刘庆元介绍,他承包了10亩地,种小麦和玉米。玉米和小麦每年每亩各收500公斤左右。“按最高价卖,一亩地一年挣2000元到顶了,再除去种地的本钱,到不了1500元。而我在外面干建筑活,一天至少70元。两个孩子都在时风集团上班,他们对种地没兴趣。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混得好的就在城市里安了家,愿意种地的不多。”

  记者了解到,农民因图省事而种粮,是普遍现象。3月20日,在茌平县农业局科技示范园的一个葡萄大棚里,乐平铺镇曹庄村农民刘丽清正在修剪葡萄枝。她说:“家里种了10亩小麦。打上除草剂、浇遍水,不用管了,就到这里承包了一个葡萄大棚。去年每亩收了1000斤小麦,玉米被大雨淹了,(一亩)只收了600斤。化肥、农药、耕地、种子都涨钱,收的小麦刚够种地的本,纯落一季玉米而已——挣钱不能靠种粮。你看我承包的这个大棚,也就是1亩地,去年卖葡萄纯挣1.8万元,今年到3万不成问题。”

  种粮大户:去年有点“胆战心惊”

  “现在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在于打工,种粮的效益确实不高。我种了125亩庄稼,去年纯收入只有5万多元,加上每亩地80多元的补贴,6万多元。而附近村里有人种葫芦,一亩地收入两三万元很正常。我今年留出8亩来地,也准备种葫芦。”3月20日,有“鲁西粮王”之称的王玉章这样对记者说。

  王玉章是东昌府区堂邑镇南关南村的农民,规模种粮已有10年。这几天,他正在为浇地犯愁——他的地块处于沟渠末端,前几天来水还没淌过来就被抽光了,这几天肥料都施上了,沟里没水了。用机井浇,一小时只能浇三四分地。“幸亏我在结冰之前浇了一遍越冬水,加上应用了免耕播种,还镇压了一次,麦子还不算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兴修水利作为重中之重,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制约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王玉章说。

  “去年,我过得有点‘心惊胆战’。为啥?种粮得看老天的脸色:自然灾害太严重了!夏天下大雨,我的地地势低,积水到了膝盖。玉米种了两次,种子都给泡粉了,一亩地收了不到800斤,比上年减产三成。前年冬小麦冻死了一部分,去年平均亩产才900斤,而2009年亩产最高到过1228斤。”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鼓励扶持农民种粮,这么多人吃饭是头等大事。我以后还是多种粮、创高产。相信种粮的制约因素会越来越少。种粮就像放羊,一个就得牵着,一群可以赶着,种植规模越大越好管理。希望国家在促进规模化种粮方面再扶持扶持。”王玉章说。

  政策引导还应加强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山东省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近几年,茌平县每年增产粮食都在1亿斤以上。2010年全县农民增收的800元中,有200元来自粮食增产。

  茌平县农业局局长乌以强介绍:为推进粮食生产,茌平县财政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安排农业生产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全县土地开发整理、高标准粮田建设和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县里建立了12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14个乡镇都建立了一两个千亩粮食高产示范区,730个村都建立了一个百亩粮食高产示范片。该县还举办了重奖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去年共发放补贴肥料2万多吨;今年已将1100吨小麦专用肥和800台喷雾器发给种粮农民。

  应该看到,要实现粮食稳定增产,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的影响、种粮成本增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等。更让人担忧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出现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要破解这些制约因素,加大政策引导扶持是关键。

  乌以强等聊城市的农业业内人士建议,下一步,各级政府要把中央的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除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外,可对种粮大户进行适当的补贴,对发展粮食生产作出突出贡献的地方和个人适当给予奖励。各地应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采取得力手段抑制种粮成本的过快上涨。

  应当不断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使种粮大户不断涌现,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全面推广增产增效技术。这需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用回报来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引导农技人员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粮食稳产高产。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