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二五”中国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刻度。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再过4个月,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再过7个月,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十二五”的启幕,是90年来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强民富奋斗历程中的新起点,也是100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甘愿呕心沥血上下求索的新出发。

  在如此关键节点上,有必要再次研判中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方略:行进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还在吗?以接近10%的速度飞翔30多年的中国,怎样继续发展的“传奇”?

  机遇犹在大于挑战

  新世纪激流勇进的十年,是“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十年,中国经济总量翻两番,全球排名前移四位,跃居世界第二;是梦想成真的十年,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走浩瀚太空、展世博风采……中国喜事连

  连;是经受“世界级难题”考验的十年:抗击非典、应对大地震、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成功闯过一关又一坎。

  “2000—2010”这一看似普通的历史单元,之所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金十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紧紧抓住并用好了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好中有忧的国际国内新形势,让一些人对机遇能否再度眷顾中国心存疑虑。

  从“怀疑中国”的戒备到“牵制中国”的意图,从气候谈判的初衷到货币战争的目的,我国外部发展环境的挑战在增多。

  从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从基尼系数越过0.4的警戒线到“民工荒”现象逐渐突显,我国内部发展环境的挑战也在增多。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日渐增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与难以预

  见的风险”。

  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机不可失乘势而上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能不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至关重要。

  历史上,我们曾多次有幸获得发展的机遇,却由于没有及时抓住,而被时代无情地甩在身后。“15世纪以来的500年间,中国错失了三次战略机遇期。”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刘德喜说。

  机遇极为宝贵,机遇稍纵即逝。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我们抓住眼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推动传统

  发展方式转向“注重结构优化、效益增加、过程可持续和成果共享”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才能更上层楼,全面小康才能实现,人民福祉才能提高。如果错失机遇、延误发展,就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怪圈,就会犯下历史性错误,愧对百年来为中国现代化梦想殚精竭虑甚至舍生取义的众多先贤。

  把握机遇续写精彩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动摇”。

  我们头顶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光环,耳听“崛起的中央帝国”等赞誉,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成就虽然辉煌,差距也堪称巨大。

  与世界比,代表一国富裕度的人均GDP,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排世界第四十位,现在只排100位左右。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

  与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比,我们还显得很“苍白”:城乡收入差距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线,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排到了第133位……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懈怠”。

  机遇靠“抓”。战略机遇期不是靠坐等就会出现的黄金时代,而是在最有利于发展的时期,持续奋斗,矢志变革,迎来有利于发展的时空因素叠加。

  机遇要“抢”。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犹如白驹过隙。时不我待,应当始终保持攀登的姿态,锐意进取,切不可由于松劲而错过发展机遇。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折腾”。

  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动荡中实现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促发展的助力,也是搞建设的保障。没有稳定,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没有稳定,改善民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不可由于“折腾”而贻误发展机遇。

  新的机遇大门正向中国敞开。牢记使命抓机遇,集中精力谋发展,我们就能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奋发有为,续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又一次,历史的契机等待着我们把握。据《人民日报》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