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抗元殉国丞相江万里尽忠 世代迁移后人海内外散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2日08:11  南方都市报

  

抗元殉国丞相江万里尽忠世代迁移后人海内外散布

  

抗元殉国丞相江万里尽忠世代迁移后人海内外散布
村中即景,乡意浓浓。

  

抗元殉国丞相江万里尽忠世代迁移后人海内外散布
凤岗油甘埔江屋整齐排列的民房。

  

抗元殉国丞相江万里尽忠世代迁移后人海内外散布
油甘埔标志性建筑永升楼。

  

抗元殉国丞相江万里尽忠世代迁移后人海内外散布

  第肆拾伍期

  抚宗族之今昔 展东莞之史貌

  源志

  凤岗江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后

  在广东五华《江氏族谱》记载中,江姓有三个来源:一是出自嬴姓江国;二是翁改江;三是萧改江。据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所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后来江姓以济阳为郡号(济阳郡,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境)。宋时,济阳江姓后裔江确,率族南迁江西都昌,传至江晔(八郎),生三子:万里、万载、万顷。江万里为宋度宗丞相,抗元殉国,其弟万载及子孙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村繁衍发展,成为客家江姓的入闽始祖。据凤岗油甘埔《江氏族谱》记载,油甘埔村世居江姓,属客家民系,其始祖江伯四郎为宁化石壁村人,后移居福建上杭县;四世祖江千二郎于明朝正统至成化年间从福建到广东潮州府南靖县清宁里落居;清初,十九世祖江复东从长乐移居东莞县塘沥乡虾公谭村(今属于油甘埔村委会所辖)。

  今志

  凤岗江姓人口近200人

  在东莞,江姓人口并不多,尤其是在凤岗,目前有近200人,分布在油甘埔、凤德岭等村。350多年前,凤岗江姓始祖江复东从长乐移居东莞县塘沥乡虾公谭村,后来子孙迁居油甘埔江屋,繁衍至今只有150多人。另有后裔分布在东莞市区、广州、深圳,以及香港、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牙买加、印尼等地。在东莞范围内,除了江复东一支江氏外,还有其他江氏族人分布在大岭山、洪梅等镇区。

  姓氏之旅

  江氏祠堂已经破旧不堪

  在凤岗油甘埔,江氏祠堂已经破旧不堪,横额上的大字已经在“文革”时期被抹平了,连痕迹都没有留下来。不过让人奇怪的是,祠堂在虾公谭(如今也属于油甘埔辖),祖先的故居却一排排有序地坐落在油甘埔江屋。虽然没有了物证,但村中老人却给我一一解开了这些疑问。

  “油甘埔村世居江姓,属客家民系。”《油甘埔村志》是这样说的,不过在村中随便一问,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也都知道。据记载,此支江姓出自江氏三种源出中的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关于伯益古老的传说不用再提了,但江国所在地究竟在哪里却需要说说,至于能否说清楚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江姓发源于江国的地望,一说在河南正阳,一说在湖北江陵。南北朝的《姓谱》称:“伯益之裔封于江陵,子孙以国为氏。”此处中的“江陵”即如今湖北省江陵一带,地望不在中原。但据史学界称楚灭江、黄是楚鹿逐中原之举,那么江国应该地处中原,所以说江国在江陵并不符合鹿逐中原的史实。再翻开《春秋》、《左转》、《后汉书》等书的记载,更让人相信江国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一带。这个结论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

  春秋时,江国为楚国兼并,子孙即以国名为氏而姓江。

  先祖从福建迁居潮州

  油甘埔江氏族谱已经二稿了,但最终还没有定下来,出版更是不知何时。在广东五华《江氏族谱》记载中,江氏入闽最初始于西晋及唐朝中期,都是因为避乱由中原沿江、浙迁入闽北、闽东及福、漳州等地。根据油甘埔村中老人所言,他们这支江氏追溯到上面,有记载的是在宋时,济阳江姓后裔江确,率族南迁江西都昌;后来,传到了江晔(即八郎)这一代,他生了万里、万载和万顷三个儿子。

  南宋末年,风雨飘摇。在元军的逼迫下,宋室摇摇欲坠。除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宋末三杰”外,江万里以七十余岁的高龄抗元殉国,谥号“文忠”;其二弟万顷被捕后,也大义凛然,至死不降。其大弟万载及子孙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村繁衍发展,成为客家江姓的入闽始祖。

  据油甘埔未定稿的《江氏族谱》记载,其始祖江伯四郎,即为宁化石壁村人,至于传了几代,没有详细的记载。后来,江伯四郎由宁化移居福建上杭县,传至四世祖江千二郎,于明朝正统至成化年间从福建到广东潮州府南靖县清宁里落居。至于始祖为什么几代人都叫什么郎,并且还是四个字,貌似日本人的名字。油甘埔村中老人也说不清楚。估计是当时为了避难,叫什么郎元兵就分不清楚谁是谁了。

  受张姓友人邀请定居油甘埔

  假如说凤岗江氏祖先从江西到福建,再到广东潮州府的路线还很清晰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记载,“十九世祖江复东从长乐移居东莞县塘沥乡虾公潭村(今属油甘埔村委会所辖)”就显得模糊了。因为五华以前也叫长乐,现在福建也有一个地方叫长乐,油甘埔江氏的祖先江复东到底是从哪里迁来的呢?油甘埔村中老人说他们曾经去五华寻找过,但没有接上线的分支,只好暂时作罢。不过他们说没有放弃以后去福建找找的可能。

  江复东来凤岗的时候已经是清初的时候了,落脚的地方是虾公潭,虽然目前也属于油甘埔管辖,但油甘埔下辖有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4个村民小组。目前江姓人口全部住在油甘埔村民小组,也即是以前的江屋。从虾公潭到江屋,江姓族人只住了两代人。到了清朝雍正中期,江复东的孙子江华庆便迁来了江屋。

  据说,江华庆是受油甘埔村张姓友人邀请,迁来油甘埔村发展的。他幼时在祖父、父亲的教导之下,刻苦读书。当时油甘埔张氏请了武士阮大佬护村之后,又急需一位文墨之士过去相助,便邀请了江华庆,不但为他安排了住宿,还拨出部分土地让其耕种。后来华庆公娶彭氏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超千、超万。超千娶吴氏,超万娶梁氏,各有后裔,分为两房。随着人口的增多,江氏家族逐渐向村东发展,聚族而居,称为江屋。江姓就在油甘埔建立江屋,而江氏祠堂仍留在虾公谭原址。

  钩沉

  江姓源自伯益得姓于元仲

  上古时代,相传颛顼帝有孙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并产下一子名大业,大业子名伯益,因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他的后裔中,有些支脉改了秦、赵、黄等姓,而元仲这一支改了江姓。在《江氏族谱》记载中,伯益下传几十代,经夏、商,到西周时有裔孙名元仲。元仲受封于江,并建立了江国。江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江姓。他们尊江元仲为江姓的得姓始祖。

  后世忆访

  凤岗油甘埔三姓同村

  ●受访人:

  江素华,《油甘埔村志》副主编,油甘埔《江氏族谱》编写者

  记者:你们凤岗江氏人口并不多,跟东莞其他地方江氏有什么联系吗?

  江素华:我们江姓人口确实不多,目前居住在油甘埔的只有150多人,排在第四位,比人口最多的张姓少很多。但在东莞市内,我们这支江氏后裔中并没有很大的分支迁居其他镇区,比如大岭山有一条村大约江姓人口200人左右,但不是我们这一支的,反而是迁居外地居多,广州、深圳,以及香港、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牙买加、印尼等地都有我们的后人。

  记者:那你们这支江氏是从哪里迁过来的?

  江素华:根据《江氏族谱》记载,我们这支江姓源自嬴姓,即为颛顼元孙伯益之后。宋时,济阳江姓后裔江确,率族南迁江西都昌,传至江晔(八郎),生三子:万里、万载、万顷。万载与弟弟及子孙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村繁衍发展,成为客家江姓的入闽始祖。我们油甘埔村世居江姓,属客家民系,始祖江伯四郎为宁化石壁村人,后移居福建上杭县;四世祖江千二郎于明朝正统至成化年间从福建到广东潮州府南靖县清宁里落居;清初,十九世祖江复东从长乐移居东莞县塘沥乡虾公谭村(今属于油甘埔村委会所辖),然后复东公孙子华庆公从虾公谭迁居油甘埔村江屋。

  记者:长乐?

  江素华:这个长乐,我们曾以为是广东的五华县。2005年5月1日,以江景云等寻根组一行6人到此寻根问祖,并找到郭田江姓家人和《江氏族谱》。经查其源系与江屋江姓接对不上,故江屋后人有机会还要按江屋族谱所载,到福建长乐,或直接到汀州府宁化县石壁(笔)村及上杭(坑)县胜运里原锦村九磜始祖江伯四郎和江伯五郎的后人查找。如有知江屋原根系的潮州和福建等地江氏和朋友,可与油甘埔村江氏联系。

  记者:为什么叫油甘埔?当时你们祖先为何要从虾公谭村迁到这里?

  江素华:油甘埔村位于村的西北面。清朝顺治年间张姓村民从五华县迁此,当时荒埔一片,长满油柑子树,故得名油甘埔。江华庆幼时在祖父、父亲的教导之下,刻苦读书。当时油甘埔张氏请了武士阮大佬护村之后,又请一位文墨之士过去相助,便邀请了江华庆,不但为他安排了住宿,还拨出部分土地让其耕种。后来华庆公娶彭氏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超千、超万。超千娶吴氏,超万娶梁氏。后江氏族人称吴氏一房、梁氏一房,两大房系。江华庆成了江氏最早来油甘埔居住的祖先。江姓就在油甘埔建立江屋,而江氏祠堂仍留在虾公谭原址。

  记者:那么说最早来此地定居的是张姓?

  江素华:油甘埔立村最早的是宋末元初入居南岸自然村的刘姓,已有700多年历史,后张、阮、江、李、黄、赖等姓于清朝初年相继迁入,谢、林、邓等姓大都为新中国成立后迁入。不过开始旺盛是从张姓人口迁居此地开始。当时,村前的门坪、鱼塘都是属于张姓族人的,后来张姓祖先先后邀请江、阮二姓入村同居。张、江、阮三姓宗祠建于村中心的上巷。三姓杂居,和睦相处。史称这段时间“油甘埔三姓同村”。江姓选择在村之东,阮姓选择在村之西。早前人口比较少,三姓居住地是有田地分隔的,但还是统称为油甘埔村。

  地理志

  凤岗油甘埔江姓人口150多人

  油甘埔村位于东莞市凤岗镇东南部,东南与深圳市龙岗区交界,面积7.2平方公里。油甘埔村委会下辖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4个村民小组。至2005年底,全村户籍人口1951人。其中张姓人口最多,其次到江姓,有150多人。其始祖江复东从长乐移居东莞县塘沥乡虾公谭村至今已经有350多年了。另有后裔分布在东莞市区、广州、深圳,以及香港、美国、马来西亚、牙买加等地。

  东莞其他地方江姓人口

  在东莞范围内,与凤岗油甘埔不同派别的江氏后人,目前有大岭山、洪梅等地有江姓人口。其中洪梅江氏祖籍广州番禺石基沙涌村,始祖江永庆,由笫五世南庄祖分支,经增城新塘、东莞麻涌大步,后到洪梅洪屋涡村。现共二十五传,分为四房:一房尊老,江福;二房尊老,江连发;三房尊老,江国柱;四房尊老,江想。

  名人志

  江晔 入闽客家江姓直系始祖

  江晔,即八郎,字文明,号伟齐,江济第七十八世孙,生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死后追封为周国公。习儒学,经明行修,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谱云其“户履堂满,经其指授,多所成达”(《江氏宗谱》晔公条)。门生称之“韦斋先生”。宋理宗在位时,晔授奏名进士,初任全州教授,后历陕州宜都尉、抚州金溪县尉、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司转江南西路提举茶盐公事、大事司帅参等职。为官数十载,以“洁廉匡敏”著称。其子于宋末由江西迁居福建。

  江复东与江华庆 江屋江氏先祖

  江复东,江伯四郎十九世孙,清初,他从长乐移居东莞县塘沥乡虾公谭村,称为油甘埔江氏立村始祖。其孙江华庆幼时在祖父、父亲的教导之下,刻苦读书。当时油甘埔张氏请了武士阮大佬护村之后,又急一位文墨之士过去相助,便邀请了江华庆,不但为他安排了住宿,还拨出部分土地让其耕种。后江华庆娶彭氏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超千、超万。超千娶吴氏,超万娶梁氏。后江氏族人称吴氏一房、梁氏一房,两大房系。江华庆成了江氏最早来油甘埔居住的祖先。

  江丽堂 永升楼主人

  江丽堂(1880-1955),东莞凤岗镇油甘埔村人,青年时期去牙买加谋生,成了知名的侨领。他爱国爱乡,得知建端风纪念堂和仕璘学校,带头捐款;每逢过年,必给江屋村每人发两元白银(时价一元白银可买一担谷);后来还与兄弟一起寄钱回来,建了油甘埔村九层高的“永升楼”。此楼成了油甘埔村标志性的建筑。

  江恺 原《洵南日报》社社长

  江恺(1922-),油甘埔村人,小学毕业后,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清(溪)塘(沥)区委委员;1942年退出中国共产党;1945年到香港经商;1952年移居苏里南,任苏里南广义堂堂长长达13年;1967年到1970年任《广义堂月刊》总编辑、《洵南日报》社社长。1988年回国定居。

  江仕明 知名漫画家

  江仕明,生于牙买加,20世纪30年代初返回祖籍甘埔村读书,在家乡当过教师。擅长漫画创作,2004年2月,牙买加举办庆祝华人入埠150周年活动,他的漫画作品被当地政府采用,制成邮票,在牙买加全国发行,并荣获牙买加政府邮政局授予的荣誉勋章和证书。

  江启鸣 荷兰中国武术学院院长

  江启鸣(1947-),出生于油甘埔村,1960年赴苏里南与父母团聚,1974年到荷兰定居,历任荷兰中国武术研究会主席、荷兰中国武术学院院长兼总教练、荷兰中国气功学会会长、比利时中国武术学院总教练等职。

  轶闻志

  地标性建筑永升楼曾是“拥军楼”

  永升楼由旅居牙买加的江丽堂兄弟出资兴建,1920年竣工。这座碉楼面积40.56平方米,室内有30多平方米,本来有九层高的永升楼如今只剩下四层,中间已经全部是空的了。据村中老人回忆,永升楼是当时凤岗最高的碉楼,是当地标志建筑,风光一时。1944年春,驻守平湖的日军小分队到油甘埔村扫荡,村民纷纷躲进永升楼避难,日军追来后无法破门而入,即用钢炮轰击,但碉楼仅表层有点破损,日军最后只能无奈走掉。在抗战期间,当地一些游击队员受伤后,也曾经在永升楼疗养,为此,永升楼也留下了“拥军楼”的美名。

  历史存疑

  1、江姓发源地江国的地望,一说在河南正阳,一说在湖北江陵。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一带的结论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但有些史书如南北朝的《姓谱》却称:“伯益之裔封于江陵,子孙以国为氏。”此处中的“江陵”即如今湖北省江陵一带,地望不在中原。史学界称楚灭江、黄是楚鹿逐中原之举,那么江国应该地处中原,所以说江国在江陵就不符合鹿逐中原的史实。

  2、油甘埔《江氏族谱》中记载,清初,十九世祖江复东从长乐移居东莞县塘沥乡虾公谭村。在地理上,广东五华也叫长乐,福建也有一个长乐,到底是哪个地方呢?据江氏族人介绍,他们曾以为是广东的五华县。2005年5月1日,以江景云等寻根组一行6人到五华县寻根问祖,并找到郭田江姓家人和《江氏族谱》。但经查其源系与江屋江姓接对不上,但还没有到福建长乐查找。目前还不不确定是何处长乐。

  读者反馈

  东莞氏志报道改为周二出版

  读者chanf来信:得知你们要结束《东莞氏志》的报道,真是令我,绝对相信也令其他的许多东莞读者们伤心难过。东莞聚族而居而成一族的姓氏还有不少你们尚未报道,为何提早收笔呢?如“郭、冯、杜、伦、潘、殷、余、万、吕、单、许、魏、骆、邵、樊、范、韦、古、高、詹、游、马、霍、熊、洪、戴、连、邹、欧、欧阳、唐、邝、朱、赖、胡、温、蒋、曹、陆、龙、秦、汤、傅、简、夏、雷、伍、翁、崔、易、颜、阙、戚、凌、洗、卜、沈、招、史、施、甘、龚、湛、陶、缪,及其他尚多。虽然在你们探访某些姓氏时,时常会遇到一些不讲理不文明不合作的村委或有关负责人。但恳请你们坚持下去,以便为读者们留下珍贵的东莞姓氏资料,不要中断《东莞氏志》,非常感谢。

  南都记者回复:很感谢读者对《东莞氏志》的关注与肯定,以及对我们的采编者的鼓励。不过正如这位读者所言,比如在寻找胡氏时,我曾经到多个镇区,但这些地方的胡氏后人都不知自己的历史;还有比如戚氏,我多次联系东城某个戚姓村庄,对方负责人均拒绝。不过有了你们这些读者的支持,我们会继续争取多做几期,所以希望东莞没有报道过的姓氏后人热心提供有关线索。另外,东莞氏志刊登时间调整到每周二出版,请大家关注。

  下期备选

  东莞骆氏、东莞赖氏、东莞郭氏、东莞冯氏

  联系电话:18602038620E-m ail:nfdsbdgzz@ 126.com

  采写:南都记者 郑子龙 实习生 廖珏珏

  摄影:南都记者 陈奕启

  预告

  亲爱的读者朋友,“东莞氏志”系列接近尾声,我们正酝酿操作另一大型人文系列———“东莞经典”,该系列以东莞历代以来的经典文艺作品为线索,勾勒出相关历史背景、人物及逸闻,主要目标仍在于“发掘东莞文艺钻石”,为东莞树立起一道道经典丰碑。敬请关注,并恳请收藏有东莞历代文艺作品及作者资料者,随时与南都记者联系,不胜感激。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