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一样的幸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5日08:31  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2011年,深圳“大运年”。

  “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创新的理念,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时期深圳全新的姿态,而且,让一项国际性体育赛事,把一座城市与市民拉得如此之近。

  “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在这个春夏交接的时节,在《珠三角规划纲要》指导下,我们确实看到“不一样的精彩”——这边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市容环境和城市品质,切实改善民生;那边厢,这座城市从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品位、文化素质、市民素质和国际化程度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民生体现在哪里?数字可以说明问题。

  统计表明,深圳市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4万元,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同时,居民就业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深圳,快速发展着,而且幸福着。

  不一样的“安居”

  今年“五一”节前, 深圳某知名企业的88名员工高高兴兴地领到钥匙,住进了整洁明亮的安居房。

  他们是我市首批“十百千万”人才安居计划的受益者。此后,深圳还将陆续有1万余名人才入住公共租赁住房,约数万余人才享受租房补贴。

  在房价高企的今天,深圳向外界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有志干事创业的各类人才,在深圳安居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深圳,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人与人初识见面首先问起的就是从什么地方来,什么时候来——家园意识不强,缺乏归属感,暴露出深圳社会建设方面存在短板。

  如何让市民真正融入深圳,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去年末,深圳召开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出台《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在国内率先提出,在“十二五”末初步建成“民生幸福城市”。同时,采取一系列举措,把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市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突破口。

  安居才能乐业。在深圳,安居,是立身之本。深圳的选择是,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

  制度上的保障让人充满期待——出台保障性住房条例,全面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成立住房公积金中心,启动安居性商品房建设,住房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到各类人才和“夹心层”。同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有关政策精神,出台严格的调控政策,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规模上的进展让人心存感动——2010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24万套,今年将建7.3万套保障房,在“十二五”期间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力争使保障性住房人均住房基准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让符合条件的困难人群、“夹心层”群体和各类人才都能在深圳享受基本住房保障。

  还有更多的“不一样”。

  比如,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农民工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名列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平稳过渡。以低保制度为基础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450元,为全国最高。

  还如,社保体系不仅保障了户籍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而且兼顾了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最大规模非户籍人口的社会福利问题,为国家城市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再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2010年全市共促进4.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零就业家庭”户数保持动态归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5%以内。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统一调整为1100元/月,首次实现了全市的标准统一,近期又调整为1320元,名义水平居内地首位。

  不一样的“生态”

  新洲河贯穿深圳中心区,污染多年,又黑又臭,给市民留下了不愉快的“黑色记忆”。

  而时下,随着多项治污工程发挥作用,这条河呈现给市民的是河水清澈,两岸绿草芳菲,成为一道靓丽景观,大大提升了沿线居民的环境质量。

  新洲河的蜕变,见证了深圳治理污染,守护生态环境的艰难过程。

  深圳是产业大市、人口大市,但同时又是资源小市、空间小市,与其它城市相比,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环境的挑战更为严峻。《珠三角规划纲要》中,环境要求是重要指标。

  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障民生。在这一形势下,千方百计提升环境容量、提高环境承载力,既是深圳环保倒逼出来的机遇,也是深圳立足可持续发展能力领先全国的必然选择。几年来,深圳积极开展一系列有益探索,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应”。

  “生态效应”体现在“节能”的重要节点。

  一方面,大力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利用市场机制推进低碳发展,建成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全国率先投放使用纯电动出租车。实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已推广1133辆新能源汽车,到大运会期间将有2011辆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行,深圳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推广规模和力度最大的城市。

  另方面,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加快污染减排重点工程项目建设。2010年,深圳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为0.51吨标准煤和20.3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10,圆满完成国家和省节能减排任务。

  “生态效应”体现在“水”与“气”的质量。

  深圳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所有燃机电厂全部改用天然气,相关机组实现二氧化硫零排放。全面推广应用国Ⅳ车用燃油,在全省率先完成油气污染治理工作。结果是什么呢?201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6天。

  水的印象,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开端——积极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新洲河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光明污水处理厂开始试运行,龙华、观澜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开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污水再生利用率上升为27.1%。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限期整改和治理1692家企业,关停24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吊销11家企业排污许可证。

  “生态效应”还体现在目标的跃升。

  深圳提出,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具体的做法是,严格保护基本生态控制线,构建“四带六廊”生态安全体系,完成87条道路和重要节点的绿化提升工作,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森林覆盖率3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4平方米。

  一组统计数字表明,深圳两年多累计完成区域绿道建设335公里,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12%,建成城市和社区绿道77公里。

  “深圳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了一片片青山绿水、公园绿地,使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成为重要的城市竞争力。”市人居环境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把环境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来抓,力争未来几年我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宜居,基本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不一样的“安全”

  社会治安是市民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如果市民没有安全感,建设“幸福城市”就无从谈起。

  目前,深圳常住人口已达1322万,而且总人口还以每年100万的数量增加,人口密度全国最大,这给深圳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带来不少困难和压力。

  为创造宜居、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来破解社会管理难题,通过建立“以证管人、以房控人、以业择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实现人屋对应的动态服务管理。

  这里还有一张特别的“网”——全面实施织网工程,织起覆盖全社会的服务网、民心网,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重心下移,以社区为载体,形成了以“桃源模式”为代表的数字化、精细化社会管理模式。积极构建立体防控体系,社会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重大恶性案件继续下降,市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由于历史原因,原特区外城中村社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管理难度大。几年来,深圳深入推进城中村和旧屋村改造和整治,推广“围合院区式”创建和“门禁卡加视频”做法,提高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收到好的效果。

  记者在坂田街道大发埔社区看到,居住人员只要手持由社区授权的居住证或身份证,将居住证或身份证放到进出大门的感应区,门锁即应声而开。据介绍,大发埔社区智能监控管理系统使用后,不仅提高了人口信息采集注销工作的效率和出租屋的纳管率,解决居住证申领以及地址更新的难题,同时大大增强了治安防控能力,该小区已连续多月零发案。

  为破解基层社会治安、社会稳定方面力量分散、多头管理的难题,深圳创新街道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体制,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在全市57个街道设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把信访维稳与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把“中心”建设与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相结合,对社会管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排查、处置,提高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深圳还率先对出租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隶属综治部门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推行“旅业式”、“物业式”、“单位自管式”、“散居包片式”和“院区围合式”五种出租屋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水平。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