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樊阳语文课,就是精神哺育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5日14:58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一个普通中学语文老师

  坚持免费人文讲座廿年

  他怎样从应试教育中突出重围?

  羊城晚报记者 孙毅蕾(发自上海)

  他,是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不一样的是,他在周末开设的免费人文讲座,坚持了近20年。

  他感叹眼下的孩子们人文学习匮乏,可自己十岁的儿子也不得不忙于学奥数、学英语,听不懂父亲的人文讲座。

  他想打破学校教育中的条条框框,但他几乎年年带毕业班,几乎每届毕业考成绩都名列全区前列。

  ———他是樊阳,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高级语文教师。

  王朔、郑渊洁都曾表达对现有教育制度的不满,并亲身实践以家庭教育取代学校教育。樊阳说:我不喜欢这种方式,我是普通人,只能在体制内探索普通百姓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学沙龙

  “上语文课时我喜欢旁征博引,比较随性。也发现学生喜欢,愿意接受。”于是搞起了兴趣讲座,与正常教学分开。

  1991年,樊阳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回到陕西咸阳的家,进入厂矿子弟学校当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并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他,原本志不在此,走上教师岗位时多少有些无奈,但很快发掘出自己的热情。

  “当时来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手段,都有些问题。教材所推崇的,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一样。”樊阳说,尽管他学的是中文,但从小爱好广泛,历史、地理书籍翻了不少,还经常到陕西的各处古迹探究各种历史遗迹。“所以上语文课时我喜欢旁征博引,比较随性。也发现学生喜欢,愿意接受。于是就开始慢慢摸索这样的教学特色。”但他很快发现,这些内容课堂上无法完全承担。于是他搞起了兴趣讲座,与正常教学分开。

  这就是初具雏形的人文讲座:放学后,愿意听的学生留下来,听樊老师讲综合人文知识。

  “那时候是讲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历史地理、综合的人文方面的东西。后来慢慢切入到文学史的专题了,比如《诗经》,屈原专题,西方古希腊神话,堂吉诃德等等,学生们都很喜欢。”他说,当时这种教学,在模式上更像“文学沙龙”,讲的内容不成体系,但多了一个与学生交流探讨的渠道。

  1995年底,樊阳来到上海,当一名初中预备班语文老师。他想延续咸阳的“文学沙龙”,但是从教高中生一下子变成初中预备班,孩子们完全跟不上他的节奏,“沙龙”停了两年。“到了第三年,发现跟小孩子交流也有乐趣。我又重新萌发了做‘沙龙’的念头,觉得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于是,班上有兴趣的学生,又开始在放学后自愿“补课”。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带的第一个班毕业进入高中。他改进了“文学沙龙”的组成模式,允许已经进入高中的往届学生一起利用周末来参加“沙龙”。“那时没有场地,我在上海也没有自己的房子,我们就在附近复旦大学的曦园里,找个安静的角落讲课。”

  买了房子之后,樊阳的“文学沙龙”更成熟了。他把课堂就设在家里,把儿子的半张床作为沙发,圆桌边放几把椅子,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就成了教室。

  现实壁垒

  听人文讲座不能马上提高成绩,学生流失严重。“任何教育,都不可避免要考试。”他也需要帮助学生过好这一关。

  不知不觉,樊阳当了20年老师。一路走来,最让他伤心的莫过于参加讲座的孩子们陆续退出。

  “有一个女生,我看着她慢慢发生变化。她初二时很叛逆,爱追星、画漫画。来听了我的人文讲座,慢慢真喜欢上文学了,后来高中考进了市重点,还在那里当了文学社社长。从原来根本不读书,变成了喜欢读书。但是到高二中秋节时,她爸爸来了,说了很多感谢的话,最后我才明白,哦,原来是以后不来了。”

  每一届新进来的学生,坚持听讲座到高二的,往往只有几个。这曾让樊阳难以接受:“我曾经给听讲座的学生的家长打电话,一个个确认,希望他们能坚持到高二,系统听完讲座课程。有个学生家长曾信誓旦旦保证做到,结果孩子一考进名牌高中,就不让来了。我觉得家长这样做不妥当。”

  可是现实就是现实,作为老师,他很清楚学生们进入高中后面对的学业压力。听人文讲座不能马上提高成绩,家长们更愿意带孩子去补英语、数学。所以樊阳对学生流失的忧虑,逐渐转化成了失落。

  然而,千万不要以为樊阳是当前教育体制下的异类。事实上,他对应试教育也颇有心得。

  樊阳带的每一届学生,几乎都在升学考中获得全区前两名。他总结的“三遍圈划精读法”,入选上海杨浦区的“全区名师讲堂”。他花了很多精力研究如何应试,他说:“任何教育,都不可避免要考试。”他需要帮助学生过好这一关。

  “语文知识的教育难点,很重要的争论就在于要不要体系。我也曾经花很多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想通了———不可能一下解决,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阅读分析、写作,确实也能考量一种能力。考试阅读,有章可循。”在这种理念支撑下,樊阳让他的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本“总结本”,帮他们归纳每一种题型的应对思路。他的课堂教学,甚至细化到告诉学生考试时如何分配时间,默写、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小作文、大作文……每一种题型都有标准答题时间。

  人文讲座收获颇丰,应试教育也成绩不俗,樊阳为自己设定了语文教育的两种评价标准,并且在其中游刃有余。

  知识

  框架

  他的大多数学生,未必都“从文”,“我只是帮他们搭个架子,让学生学会积累、学会求知、学会看问题,自己才能把大厦建起来。”

  代价也是明显的。糜烂性胃炎、肠息肉、冠心病早期,这些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早早地找上了他。评高级职称时,邻居一封举报信写到教委,举报他在家里开补习班(讲座)扰民……

  如此付出,如何取得家人的支持?樊阳的爱人是街道办事处的普通员工(非公务员),每月一千多元工资。“我们俩能走到一起,首先因为她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结婚以后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专、大学,修的专业也从热门的新闻转向了中文、古文。”

  生活中的争执必然存在,尤其是当樊阳对教学的追求,赔上了自己的健康、亲子的时间、邻里关系。樊阳说起了某年教师节时的一件小事,当时快教师节了,有个升入高中的学生在听讲座时说起要为现在的老师准备小礼物,学生们说得很尽兴,却全然不顾樊阳妻子的感受。教师节过去了,这位学生对樊阳也没啥表示,爱人忍不住说了句酸溜溜的话:“人家送给现在的老师礼物,不送给你这位过季老师。”这句话不知怎的传到了那位学生耳朵里,他特意买了巧克力送给师母,樊阳递巧克力给爱人的时候很得意:“你看,人家特意说送给师母的!”

  学生心里的认可,成了樊阳最珍视的坚持下去的动力。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也越来越多。

  “上次我回陕西,学生聚会,有一位姓冯的理科生告诉我,他现在在传承我的那套东西。他说现在能把《论语》背出来,《易经》的几个章节也可以跟我讨论。我哪知道多少《易经》的东西?以前也不觉得这位学生对文学特别有兴趣,没想到他现在会这样。他说我那时教给他的东西,非常有意义。”还有搞科研的学生,去过南极,他告诉樊阳,日常生活里经常会翻翻名著,会想到老师的话。

  说到这些学生,樊阳的眼睛显得特别亮。他说,他的大多数学生,目前的工作未必都跟文学、文化有关,“我作为老师,只是帮他们搭个架子,让学生学会积累、学会求知、学会看问题,自己才能把大厦建起来。”应试教育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但他希望每个学生都搭好基础人文知识的框架。

  “语文课,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哺育。”这是名师于漪说的,樊阳深表赞同。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