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太平清醮:历史残余再生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6日08:12  南方都市报

  ■ 直通车

  □洪清田(香港,香港学创立者)

  5月10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也是香港长洲举行太平清醮的日子。太平清醮,又称为“打醮”,并非长洲一岛独有,广东的东莞、惠州、陆丰,广西、江西、江苏、台湾等地也有此类活动。唯有香港长洲岛上的“打醮”庆典蔚为壮观。尤其是“打醮”的重头戏“抢包山”。这原是岛上居民酬谢神灵、驱赶鬼邪、祈祷福祉的一种仪式。由于1978年竹架包山发生垮塌事故被港府勒令叫停。直到2005年,政府做出让步,重新设计包山框架结构以策安全,并将原来的“寿”字包改印“平安”字样,寓意平安。

  文化活动只有尊重本土知识,才能获得社群认同。香港科技大学廖迪生教授曾经对“抢包山”的现代形式提出“谁的包山、谁的庆典”的质问,他强调“人”在文化遗产保育中的重要性。所谓本土知识,就是说当地人的智慧和经验。最近广州也举办了庙会活动,那么就需要问问本地广州佬,他们心中对“庙会”和“赶墟”的理解是什么,这些理解就是本土知识。

  太平清醮,是“醮”的一种,本是由道士主持,具有宇宙更生、净化社区等多种含义的宗教礼仪。但随着时代变迁,宗教意味逐渐被乡民的世俗意义所取代,本地渔民将其转变成一种超度亡灵、酬神祭祀、祈求平安的一种社会仪式。

  文化活动要能够反映民情,才能具有文化凝聚力。近年来的飘色巡游中纷纷出现针砭时弊的题材,今年的时事主题包括“财神爷派钱”、“反对兴建焚化炉”、“盲抢盐”和“最低工资”等。这些本地居民共同关心的议题在飘色中出现,不仅更新了“观音娘娘”、“穆桂英挂帅”等传统飘色题材,对外地游客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观赏乐趣,更重要的是,这些议题既反映了民众诉求,又能形成公众共鸣,本地游客也都纷至沓来。这样一来,传统的祭祀礼仪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才是活的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活动要具有本土独特性,才能吸引观众。外来游客去长洲看打醮,就是要看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我问一个去过现场看“打醮”的朋友有何观感,她的评价是“天气太热、人太多、包子太甜”。这句点评实在经典,这不就是活色生香的本土特色吗?若把“平安包”换成汉堡包,太平清醮的抢包山比赛换成世界美食一条街,这份独特的感觉就荡然无存,这样的活动也就索然无味了。

  文化活动,要有体现文化精神面貌的核心项目,才能带动商机。“抢包山”自古以来就是长洲“打醮”的灵魂所在。虽然现在的“包山节”引入现代商业模式运作,“抢包山”也演变成一种体育竞技,长洲居民更不会放过“平安包”的庞大商机,但这些活动的核心价值还是“抢包山”。所以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才会设立攀爬示范、儿童绘画比赛等文化教育项目,突出“抢包山”的精神核心,寓教于乐,代代相传,这才是文化保育成功的关键。

  扎根本土、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是香港文化保育和发展旅游之间的本质关系。只有尊重本地特色,反映本土民情,才能保持文化活动的历史感和新鲜感。文化保育离不开经济支持,但其核心价值不能变,更不能拿经济价值置换文化价值。把文化保育的戏唱好了,发展经济才有指望。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