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湿疹、腹胀、头痛?可能是食物不耐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6日08:12  南方都市报

  

湿疹、腹胀、头痛?可能是食物不耐受

  

湿疹、腹胀、头痛?可能是食物不耐受
任何食物都有引发不耐受的可能。

  医学指导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主任医师 赖荷

  是否常感到腹胀,即使没吃多少东西也一样?是否频繁无故腹痛、腹泻或者便秘?是否在一天当中周期性感到脑子不听使唤?是否容易感到异常疲乏?如果你对以上至少两项症状的回答是肯定的,就说明你很可能对某种或几种食物存在“不耐受”的症状。

  很多人知道食物过敏是怎么回事,却对食物不耐受一头雾水。“一个人的补品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经常采用“忌口”一法来防治疾病。民间的“发物”学说更是家喻户晓。而英国营养学会提出食物不耐受概念则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案例

  对小麦不耐受,北方人只能忍痛割爱

  张先生是北方人,从小就喜欢吃面食,身体不错,但是经常皮肤湿疹,去医院治疗了很多次都没有效果。到了广州以后,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有时吃米饭有时吃面条,他的皮肤病有所好转。前段时间张先生的太太出差,他一个人不想做饭就干脆煮面条吃,谁知过了一个月左右皮肤上的湿疹出现集中爆发。他去皮肤科检查吃了很多药后仍然不见好转,最终做了一个叫食物不耐受的检测,才得知是吃的食物作祟。原来,张先生对小麦重度不耐受,为了身体健康,不得不忍痛割爱,停吃面食。不久后,张先生的湿疹症状出现好转,一年后湿疹再未复发。

  什么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第Ⅲ型过敏

  赖荷主任称,人体对某些药物或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如果反应不正常就会出现变态反应。医学上把过敏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并以罗马数字Ⅰ至Ⅳ命名,食物不耐受属于第Ⅲ型过敏,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父母有过敏体质的人是高发人群。“虽然天然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是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某些体质可能对某种食物产生不适反应,引发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她解释说,理论上食物进入消化道后应当被消化到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继而转化为能量,但有的食物由于缺乏相应的酶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免疫系统将这些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大分子当作有害物质识别,导致发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体内。长期进食不耐受的食物会继续形成复合物,加重原有症状,致使人体各系统出现系列症状疾病。

  症状遍布全身各个系统

  赖荷表示,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抵御外来病原生物的侵袭。当人体对某种食物不耐受的时候,会导致这种食物无法被完全消化,并沉积体内。一旦免疫系统因此超负荷,就会使人体各系统出现系列症状疾病,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系统、呼吸系统、骨骼肌肉等系统疾病,其中慢性胃肠疾病和皮肤过敏最为常见,还有些人可能出现偏头痛、尿频、精神紧张、焦虑、忧郁、狂躁不安、注意力涣散、嗜睡症、睡眠障碍、哮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关节疼痛、心律不齐等症状“由于很难消化,这些免疫复合物最常沉积在胃肠道里,很容易引起腹痛、腹泻、胃肠胀气、慢性结肠炎、便秘等慢性胃肠道疾病,本身皮肤不好的人刺激后会出现湿疹或荨麻疹。”

  食物不耐受VS食物过敏

  赖主任告诉记者,通常的“食物过敏”其实属于第Ⅰ型过敏,是速发型过敏,患者进食某种食物后半小时内会出现皮肤、黏膜发痒、肿胀等症状,用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快,其主要影响的是皮肤、呼吸道和消化系统,敏感食物也多为不常吃食物,多为长期过敏,须进行免疫及对症治疗。而食物不耐受与第Ⅰ型过敏的过敏发病机制不同,隐匿性更强一些,“慢慢发力”,免疫复合物往往要在人体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感到不适,全身各个系统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由于敏感食物多为喜食食物,只要采取忌食后6个月,症状多能消除。

  如何发现食物不耐受?

  一滴血查出身体对哪些食物不耐受

  赖荷称,查出身体对哪些食物不耐受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抽取0.5毫升血液,经设备分析三小时后就可得出结果。根据检测得到的每种食物的特异性IgG抗体浓度不同将检测结果分级,其中IgG小于50U /m l为阴性、50-100U /m l为轻度不耐受、100-200U /m l为中度不耐受、大于200U /m l为高度不耐受。

  四项不耐受检测性价比最高

  “任何食物都有引发‘食物不耐受’的可能,每个人体质不同,所以不耐受的食物也不同,对牛奶、鸡蛋白不耐受的人最多。”赖主任称,医学界最多能检测90多种食物,但是检测食物品种越多,所花费的费用就越高。因此从经济效益出发,没有必要检测所有食物,选择检测常吃的几种食物即可。目前采用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4项:鸡蛋、猪肉、小麦、牛奶;7项:牛奶、鱼、蛋清/蛋黄、牛肉、虾、大豆、花生;14项: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蟹、蛋清/蛋黄、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一般人选择接受4项检测就够了,只需花120元,实用性强,性价比高。

  记录两个月饮食习惯也可自测不耐受

  除了去医院检查外,赖主任称患者自己通过检测经常吃的食物和一吃就身体不适的东西,也能准确地找出不耐受的食物。“记录2-3个月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症状,然后根据规律看看吃哪些东西有症状,吃哪些没问题,总结不耐受的食物。”

  ■特别提醒

  反复症状治疗无效,不妨做食物不耐受检测

  由于食物不耐受致病过程缓慢、症状不明确,有些人皮肤过敏、肠胃不适就去皮肤科、消化内科检查,几乎不会把这些症状与“吃不了某种食物”联系起来。“像张先生这样不知道自己不能吃小麦,但又喜欢吃面食,长期吃就会不断形成免疫复合物,加重原有的症状。”赖主任表示,如果身体某个部位总是反反复复出现某个或某几个症状,但又找不到原因,常规治疗没效果的人不妨到过敏反应科接受“食物不耐受”检测,看看是否对某些食物不耐受。

  ■小链接

  Q:我可以喝葡萄酒和啤酒吗?

  A:虽然食物不耐受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酒精类饮品,但它们还含有包括葡萄、酵母和谷物等其他许多成分。因此,在选择酒精类饮品时也应注意避免饮用含有不耐受成分的酒类。

  Q:烹调手段能够破坏掉食物中引起不耐受的成分吗?

  A:事实证明,有些人对生的食物可能存在不耐受,但同样的食物加工成熟食后反应就会消失。如果检测发现对某种食物不耐受,首先应避免进食该种食物。另外,可以考虑针对此种食物的不同成分或形式做进一步检测。

  食物不耐受怎么办?

  根据检测结果合理调整饮食

  赖主任表示,检测者应根据检测结果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结果呈阴性的食物可按正常习惯进食;轻度或中度不耐受的食物不要随意进食,可以通过轮替的方法隔一段时间再吃;高度不耐受的食物必须先从食谱中剔除,若想重新吃须接受医生的专业指导。

  与医生充分沟通后再调整饮食

  赖荷说,如果检测出食物不耐受,患者不要急于开始调整饮食,应先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做好充分的调整计划以及心理准备。“每个人不耐受的食物种类和产生症状都不同,因此所需的饮食调整时间、烹饪方法、饮食环境和生活方式也不同。这时医生的建议就很关键,多吃一些平时不常吃的食物、尝试与以往不同的烹调方法,一定不要因为口味喜好就专注于吃某一种食物,一种食物只用一种做法。”

  中轻度不耐受食物可以轮换吃

  有些IgG抗体水平较正常水平高、却又没有高到必须忌食程度的食物,仍然想吃的话可以采用轮替的方法,两次进食的间隔时间为四天以上。如果轮替的食物较多,应尽量将同类的食物安排在同一天。

  高度不耐受食物严格忌食

  由于人体的反应是因为持续接触不耐受食物造成的,对于检测值> 200U /m l的食物最好忌食。这样可以使人体脱离恶性因素刺激,免疫系统的保护性反应会慢慢消失,身体恢复平衡状态。因此,患者要暂时严格忌食,除了不吃高度不耐受食物外,还要避免含有这些食物添加成分的加工食品,因此你应该养成买食物先看外包装成分列表的习惯。

  选择其他食物均衡营养

  有些人不禁疑问,如果对牛奶、鸡蛋等高度不耐受,无法摄入蛋白质和钙,怎样才能保证营养呢?赖主任表示,如果有些东西不能吃可以用其他有同等营养价值的东西替代,比如大米、小麦不耐受者可选择薏米、糙米、小扁豆、谷子、荞麦替代;对鸡蛋不耐受的人可以吃鸭蛋或鹅蛋;但是对牛奶不耐受的人应避免食用以牛奶为原料制成的食物或羊奶,可用豆奶代替。此外,绿叶蔬菜,如卷心菜、菠菜、莴苣和甘蓝等都富含钙质;还有连骨吃的鱼类、坚果、种子、荚果和全谷粒种同样含丰富钙质。

  高度不耐受食物并非永久忌食

  赖荷表示,高度不耐受食物并非永久忌食,79%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饮食调整后症状会完全消失,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将部分食物重新纳入饮食食谱。“重新纳入过程要格外小心,每次只能纳入一种忌食食物,要至少间隔一周后才能考虑吃另一种不耐受食物。”她强调,即使不耐受食物由忌食转入轮替状态也不要贸然任意进食,最好坚持一段时间的轮替状态以便检测。如果曾经出现哮喘或明显过敏症状的人最好预备药物以防万一。

  从不耐受食物的简单制品开始

  患者应先尝试不耐受食物的简单制品,忌食牛奶的人可以将活性酸奶作为重新纳入的检测品,如果5天以上没有相关症状出现再尝试喝牛奶;忌食小麦的人可以用麦片等简单加工食品作为首选;蛋类不耐受则可以持续吃5天煮鸡蛋黄,若没有症状再尝试蛋清。另外,每次只能吃一种不耐受食物,再密切观察有无原症状复发或加重的现象。此外,由于痊愈后仍有可能复发,患者最好每隔1-2年复查。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 金喆 通讯员 许咏怡

  图片:IC提供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