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不公之下择校费继续玩“潜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6日08:32  国际在线

  广州市为期3天的小学报名5月14日开始。受广州市市教育局加大打击择校的影响,多所学校公开表明“不收择校生”。一些老城区名校称,今年择校很难,以往1~2个班的择校生今年全校最多20~30人。而家长担心择校费会更高。一些家长反映,今年省一级起步价从原来的4万上涨至7万元,有的甚至8万元乃至12万元。(5月15日《信息时报》)

  一边是教育局打击择校,多所学校挂起择校免战牌,名校择校生名额减少;一边是择校指标奇货可居,择校费不断走高,得不到领导批条的家长,即使愿交择校费也摸不到名校的大门。这样的小学报名场景让人五味杂陈。

  教育部门依法依规打击择校乱收费,无疑很有必要。但是从广州市小学报名的现实来看,如果不均衡配置基础教育资源,打击择校行为,减少择校生,实际上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根本无法承载家长们对教育公平的期待。而且择校孩子家长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悖禁收择校费的初衷。

  尽管有消息说,教育部五年之内将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但是并没有配套监督问责机制跟进,教育部治理择校乱收费的时间表,恐怕会变成一张空头支票。

  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2.9%的人认为择校费应纳入商业贿赂范围。从法理上讲,商业贿赂是商业过程中为达商业目的而发生的财富非生产性转移行为。而择校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并不是商业行为,择校费纳入商业贿赂并不靠谱。但是八成网民建议将择校费纳入商业贿赂,除了说明公众不满择校费以外,更多的是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现实感到焦虑。

  尽管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赞助费”、“捐资助学费”。但是家长们仍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广州市优质小学择校费最高达12万元之多,就是佐证。择校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根本不能满足公众需要。即使教育部设定了治理乱收费的时间表,地方教育部门出招打击择校,也无法阻挡家长与孩子对公平教育的诉求。

  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语境下,教育部禁止择校,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隐形择校并未停止。比如,户口空挂(为了让孩子上名校,有的家长找关系落户厕所);学生把学籍挂在生源所在地学校,然后到好学校借读;再比如,公办学校打着公办民助的旗号,举办校中校、校外校,一所学校,两块牌子,等等。笔者的小孩上小学,虽然上的是公办学校,但是因为生源地不对口,仍然被收取了万元择校费。

  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更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现在谈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大多停留在补充硬件设施的阶段。如果说硬件设施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与学校教育氛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因为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地方政府更愿意把财力,教育部门更愿意把优秀师资向名校倾斜。

  由于教育评价机制单一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之间教师的物质待遇与事业发展环境也不一样。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师资流动困难,这也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壁垒。由于校际差异,形成了薄弱学校缺生源,优质学校爆棚的局面。对此,学校有私心,但政府不能有私心。在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上要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名校建设、忽略薄弱学校发展,名义上已取消的择校费仍会继续“潜伏”下去。反之,如果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不用教育部门打击择校,家长也不会削减脑袋花钱为孩子择校。(刘凯玲)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