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典是如何炼成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6日14:13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一得之言

  YIDEZHIYANY

  □周云

  去年,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近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在目前全国使用的六套中学语文教材中,只有一套教材撤下了鲁迅先生一篇文章并换上了鲁迅的另一篇文章,但对于其他篇目的撤换,她没有做出回应。由是观之,即使鲁迅没有“大撤退”,但语文教材的一些传统经典篇目撤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篇目的确是好几代人共同的经典,也渗透了几代人的感情。这些篇目长期居于语文教材岿然不动,固然文章本身有其过人之处,但也不可否认其背后深刻的时代背景。我们曾经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年代,就是数学、物理教材中,都有大段大段的领袖语录,语文教材,更是受到了意识形态的严格主导,所选用的篇目,毫无疑问,在政治上都是非常“正确”的。也由于具有了这样的“政治正确”,这些篇目一代又一代稳居语文课本之中,天长日久,也就是经典了。

  也就是说,这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在社会上广为传阅得到公众认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政治力量。比如鲁迅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也完全有资格入选语文教材,但每个学期的教材,都有鲁迅两三篇文章,无论如何,都是有些多了。这不能够反映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真实情况,也对其他一些作家不公平,对受教育者也不公平。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回归常态,社会成长壮大的三十年。语文教材的编写,篇目的挑选,应该体现出这个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材,应该更多地体现出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体现出社会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我想,社会必然希望受教育者是高尚的,追求真善美的,有着智慧的头脑,充满爱的心灵,当然也能够直面黑暗和负面,这样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才会是完整的。

  换句话说,教材提供的篇目,要体现人性,能够提升人性中的美好,消减人性中的丑恶。而我们又知道,无论社会还是人,都是极其复杂的,那么体现社会性和人性的教材,也必须要有多元的选编旨趣,反映和满足这种复杂性和不同的诉求。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