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七年之痒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7日08:11  南方都市报

  

七年之痒

  

七年之痒
昨日下午,在文博会一号馆,展会最后一天,一位小贩把字画摊在别人展位的展台上销售。

  反思

  5月15日下午3时,距离第七届文博会闭幕还有一天,1号馆一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覃保来和同事们收拾起摆放了三天的蓝印花布样品,准备结束自己的文博会之行,“明天估计没什么人了,我们就先撤了。”

  在首次亮相文博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中,几天下来,最热闹的是12元一瓶的山西水塔老陈醋,不仅卖得火爆,还签下了好几个订单。但来自湖南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同为“非遗”,却遭到了冷遇,没有成交量,甚至乏人问津,工厂经营已经举步维艰的参展商说,“这次过来,多少有些失望。”

  天量成交额

  官方主导大订单VS个体企业成交难

  带着一张经典的囧脸,身为上班族动漫代言人的“张小盒”,首次的文博会体验并不愉快。品牌创始人林小能说,几天来,除了参展前就已经安排的中国动漫集团签约拍摄“张小盒”系列电影外,“张小盒”在展会现场并没有做成一单生意,“意向的也没有”。这个只有几平方米的展位,仅场地费、运输费就花费了近4万元,参展文博会成了一次“赔钱之旅”。

  按照林小能此前的预想,带着原创的动漫品牌,在文博会上遇到专业的投资公司,或是动漫制造企业,拓展动漫的传播和产业化渠道,这样的机遇至少应该有一两家,但从几天的现场来看,感觉文博会更像是一场大众文化的“娱乐盛会”,来的都是最普通的市民观众,而专业观众太少。

  林小能的这一目标与来自河北的郭海博、郭海龙兄弟俩不谋而合。这对已经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打铁兄弟”,将自己的三幅铁雕和彩铜雕刻作品与工作室里的锤子和凿子都带到了文博会现场,现场演示铁雕作品的出炉过程,“我们希望搞专业收藏的人士能够看到我们的作品不是工业化生产线上出来的,是我们的原创。”

  不过参展的结果让他们意外。“没有遇到(专业买家)。”哥哥郭海博说,第一天有一家说能够帮他们代理港澳艺术品拍卖会的匆匆聊了两句,算是本届文博会上“最有用的收获”。不过和林小能明显表露出的失望不同,郭海博说,来之前就没有做太高的打算,“每天围着看的人很多,但他们中几乎不可能有人拿十几万元来买我们的作品。感觉文博会主要还是展示,“但坦白说,对于消费类的文化产品的关注,大于对于我们这种专业产品。”

  这些个体的观感,在文博会七年来狂飙突进的交易额背后,成为了公开数据的另一面。

  官方数据显示,走到第七届的文博会拉动的文化产业交易成交额骄人。自第一届文博会就创下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356.9亿元的巨量,到第七届的1245.49亿元,作为衡量一个展会最为核心的要素,从连年飙升的成交额来看,文博会正在快速成长的道路上。

  但在巨量成交额的背后,逐渐呈扩大化的个体参展企业成交额不足也正在成为凸显的事实。

  来自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数据显示,今年文博会上,仅产权交易所达成意向的投资成交就有100多亿元,直接成交的目前统计有近76亿元。但文交所总监邹军也坦承,这些成交中,来自民营或个体的确实不多,主要是国有控股或国企与民企的合作。

  而文博会上的各种签约项目、大型展团背后,也似乎处处可见“政府的手”。

  在5月13日举行的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态度鲜明地表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目前,文化产业在中国仍处于‘弱势地位的朝阳产业’。而公共财政支持文化产业,主要应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对于不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财政不应该参与。”

  在进入第七个年头后,文博会这个由政府主导的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展会,仍旧展现出浓厚的行政色彩,“从签约的项目、参展的内容、成交渠道,行政主导贯穿始终。”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认为,已经办了七年的文博会,需要重新思考文博会的定位。

  分会场冷暖

  遍地开花硕果少VS产业园区须给力

  在官方主导之下,另一个被认为方向正在日趋模糊的是分会场的设置。

  经过几年的“扩张”,文博会在深圳本地的分会场,仅从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主会场。虽然也有退出的,但分会场的遍地开花,在今年已经成为文博会“一景”。

  不过,不断扩张的分会场,也让分会场究竟要“办什么”的问题,在去年被提出。时任文体旅游局副局长的尹昌龙表示,对于深圳来说,文博会除了是一个国家战略的文化产业展示平台,借助文博会把深圳各个区具有发展潜力、巨大成长空间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起来,借文博会平台推出来,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分会场。

  “无论文博会人流量也好、交易额也好,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分会场所做的贡献。”不过尹昌龙也提出,没有一劳永逸的分会场。主展馆需要提高招商招展水平,分会场也需要提高办分会场的能力,办得不好的淘汰,办得好的、新的将增加。

  但事实似乎并不乐观。

  作为龙岗今年新增的3个文博会分会场之一,位于布吉西环路的文博宫宣传造势凶猛。按照文博宫的投资方、深圳美丽集团董事长欧阳祥山的说法,文博宫探索的是国内首创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市委常委、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副市长吴以环等多次在文博会前都去过,文博宫内的非遗文化遗产频频被提及。

  不过,当文博宫成为本届文博会的分会场时,不少人还是相当惊讶。这个分会场地处布吉,在文化产业业内人士看来,周边环境还需要大力整治。“来的人并不多”,5月13日中午,天下着大雨,文博宫的工作人员说,文博宫在文博会期间每天都有各种活动,但可能因为刚开业,知名度还不够。

  在龙岗今年新增的另一个分会场坂田手造街,5月13日上午,记者在街上看到,在国粹区、非遗区等店铺里,有市民在选购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店铺外面,一些商家在闲聊,有商家表示开幕式当天比较热闹,之后来的人并不多,整条街的车位也不紧张。

  比文博宫早一年成为分会场的龙岗动漫创意产业园和深圳瓷艺文化产业园,文博会期间则明显冷清。通往园区的道路甚至正在改造,一半被施工改造工地占据,车辆只能在另一半通行。园区旁边的道路被挖出了大坑,在大坑的旁边留了一段土路,勉强能够通到深圳瓷艺文化产业园。

  在今年龙岗区的文博会筹备会上,相关部门就建议能不能开通临时公交车及站牌。从龙岗中心城到这两个分会场,没有车的市民需要费一番周折,即便是自驾来过的,往往也要兜好几个圈子才能转进来。

  往年,为方便市民到龙岗各文博会分会场,区文产办会组织开行班车,从会展中心的文博会主会场出发,分几条线穿梭龙岗的各个分会场。不过,今年,从市区到龙岗各文博会分会场的班车已经取消。区文产办负责人说,主要是因为坐的人太少,很多班车都开空车,造成很大浪费,今年决定停开班车。

  除了不少分会场门庭冷落,多个分会场带动产业园区发展的效益也未达预期。

  在某区举行的一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研讨会上,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就透露,一些区里大力支持的文博会分会场,创造的税收并不多。他提到,有家分会场从区里到街道,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引进和扶持,但几千人的企业上交的税收只有几万元。更有甚者,有的文博会分会场已经开业几年了都还没纳税。

  “有企业想借助文博会的契机办理一些不能办理的手续。”龙岗某街道相关负责人透露,其辖区有文博会分会场将旧厂房改造为星级酒店,由于缺乏合法的土地和产权手续,按规定不能办理消防证,企业以文博会期间要开业为由,提出让街道办出具会议纪要办理消防证明。

  而即便是坚持下来,做得风生水起的分会场也坦承,企业更看重进入主会场推广自己的机会。罗湖的航诚艺都今年是第4次成为文博会分会场,4年前第一次参加时,航诚艺都商场内的企业只有一两家愿意去到主会场会展中心内设点。4年过去了,不少企业争相报名,希望能进驻到主会场推广自己,今年已有二三十家企业进驻主会场会展中心。

  “分会场要不要这么办下去?应不应该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入门门槛或者说绩效考评?我们也觉得挺为难的。”上述街道文产办人士表示。

  定位待谋变

  大腕企业多缺席VS中小企业边缘化

  不管是官办色彩日渐浓郁,还是分会场大规模扩张后带来的困惑,尚在培育期的文博会未来的路径,在进入七年之期,似乎都面临着必须厘清各自承担怎样的角色的问题。

  实际上,在去年出台的文博会未来十年发展规划中曾经提出,未来文博会要打造成为参展商数量达到2500家左右,国内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参展比重达到80%以上的目标。这也让本届文博会上不少文化界大腕企业的缺席,成为一个颇为尴尬的事实。

  但另一方面,主会场一席难求的局面也是事实。“文博会的吸引力还有提升的空间”。在胡野秋看来,一些大腕型企业没有到场,一定程度上与文博会目前办展的定位有关,“太大了,太综合了。”他认为,文博会的吸引力应该逐步转型靠特色取胜,“实际上,在这个行业特别强,可能就不需要到文博会上来寻找机会,所以文博会的吸引力,也不能完全以这些企业能否参加作为标志。”

  胡野秋认为,文博会应该培育的是在文化产业具有成长性的、需要寻找成长机会的中小企业,“不到文博会上,就没有人知道他们。”

  “但现实是,我们这些中小文化企业,感觉在文博会上有些边缘化。”深圳一家艺术品投资企业负责人黎先生直言。“当初知道深圳要设立文交所,我们都很兴奋,但4年过去了,我们只交易了4件艺术品。”这位曾对深圳的文化产权交易寄予厚望的企业人士语气中难言失落。作为企业当然希望自己推出的艺术品能得到投资人的青睐,而文交所这个平台的设立无疑给企业提供了将艺术品实现资本价值的机会,但眼看着后成立的天津文交所交易如火如荼,价格不断创下新高,在冷清的深圳的他们有点坐不住了。

  分析其中原因,黎先生认为必须改进的,就是深圳文交所的办事效率。“服务需要加强,审批流程需要简化。”另外一位文化产业企业负责人张先生也告诉记者,原本对文交所的期望很高,兴致勃勃地提交了一个项目,但至今都杳无音信。在他所在的南山区企业圈,有不少文化类企业的项目都在通过他找投融资,也有不少投融资机构对这些项目感兴趣,民间的牵线人十分受到依赖,但是文交所工作人员考察过一次之后,从没有再次出现,更谈不上什么后续服务了。

  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深圳文交所是全国第一个设立的文交所,但之所以火不起来,就是因为高门槛,包括申购、开户方式及份额拆分上,天津做法非常方便,而深圳则设定了一定的门槛。在天津文交所出现疯狂追涨事件之后,不少人转而开户深圳文交所,为此深圳文交所暂停开户一段时间,该所负责人在解释其原因时就直言自己比较谨慎,相比于火热行情和投资者投资热情高涨,他们更希望这个市场平稳。

  效率之外,更细致的文博会服务也成为参展企业提出建议改善最多的部分。

  同样是今年首次参展文博会的乐视网副董事长、首席运营官刘弘证实,乐视网今年并没有任何成交金额和签约。“我们来之前的定位就是形象展示,所以结果并没有让我们太大失望。”刘弘分析说,文博会涉及到的产业太多、太广,这样反而使得各个展区不专业。如在3号展区今年最大的展位就是影视展区,但国内大型的、有影响力的影视制作公司全部缺席,这样使得展会的代表性和商业性都不够。

  郭海博也希望,文博会组委会在组织参展、安排展位等方面之外,最好能根据各个参展者的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上下游产业链、加工制造公司、渠道提供方、潜在买家等方面进行洽谈、协商、对接,提高大家参展的实际效率和效果。“会上没有交易额没什么,但我们希望能够找到真正对我们的作品感兴趣的资源。”

  “有没有可能文博会每年定一个主题,比如今年主打数字出版,明年是影视和电视剧为主的,在这一届上把这一领域的所有权威一网打尽,作为一届的主打,各种文化产业领域轮流上阵。”胡野秋建议,深圳文博会可以考虑仿照一些国外主题展会的做法,同时进行一些辅助的拓展,“比如来参展的省市自治区,每年定一个主宾省,全面重点推介自己区域的特色文化产业。”胡野秋认为,这种主题化的办展,可以让文博会在文化产业资源集纳上的优势得到凸显。

  两条腿走路

  卖方提高市场化意识VS政府搭建投融资平台

  在本届文博会上,交易量和交易意向的缺乏,成为不少参展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他们也同时提出,专业观众比重不多,让参展文博会变成了“叫好不叫座”。实际上,文博会主办方已经有了长期规划。

  去年,文博会2010-2020发展规划经反复修改完善后上报文博会协调领导小组审定。按照这一规划,到2020年,文博会的总成交额将达2000亿元以上;专业观众数量达到50万人次以上,占全部观众数量30%以上,其中主会场海外专业观众达到主会场专业观众总数的30%以上;出口成交额占比逐年提高,达到总成交额的40%以上;中西部文化产业成交额不低于总成交额的35%。2020年后,从第16届开始,文博会由培育成长期向发展成熟期过渡,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

  按照这一规划,意味着在真正放手给市场前,已进入七年之痒的文博会,还给自己留了近10年的培育成长过渡期。

  “我感觉最需要厘清的是,文博会要不要市场化,如果要,市场要做什么?政府要做什么?现在一个感受是,政府做了很多,但我们最迫切需要的似乎没怎么做。更关注大项目、大成交额,在文化产业交易渠道的拓展、融资平台的搭建上,空间还很大。我们企业今年第二次来,感觉还是有些找不着北。”来自西安的一家民俗文化企业负责人说。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政府主导与文博会的市场化并不矛盾。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认为,从目前来看,文博会的政府主导现实并没有什么不好。在中心的调研中发现,文化领域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投融资平台实际相对并不是很多,而且也不是很好。这些都需要政府主导下进行推进。

  来自湖南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覃保来教授也说,蓝印花布制作而成的裙子、挂品、床上用品等在邵阳、衡阳等周边城市很受欢迎,纯手工蓝印花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但如果没有政府的资助,蓝印花布初期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

  “邵阳有七八个家庭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受到了浙江一家机器生产蓝印花布厂商的青睐,这家工厂生产的蓝印花布出口日本,他们承诺有多少要多少,这说明手工蓝印花布在国外有市场。但他们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才有能力投资建立手工生产厂房,并开始培训技师和传承人,“我们需要政府的扶持,起码初期这是必需的。”

  而在主办方看来,市场化的努力方向不仅仅是展会本身,对于部分中小参展商反映的交易情况不理想,文博会新闻发言人叶建强认为,文博会的交易能否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参展商带来的项目,产品的自身水平、品质和质量。

  而从历届文博会统计到的成交情况来看,确实有不少文化项目、产品通过文博会平台找到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必备的元素。在展商交易的过程中,卖方要提高市场化意识,产品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同时,要注重质量、注重创新。

  不过,文化学者胡野秋则提出,文博会对成交额的重视,本身就会造成一种误区。“文博会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不在于在这三四天的会期中能够签订多少项目、多少成交额。一些知名的国际文化类展会,比如法兰克福书展,甚至根本都没有官方统计的成交额数据。”

  在胡野秋看来,每年天量成交额,似乎传递的信息就是企业来到文博会上,就会满载而归,“结果企业抱着期望而来,发现事实不是如此,就会觉得失望,甚至不愿再来。文博会走到现在,需要的不是每年报出多少天量的成交额,而是给文化企业提供更务实、有效的平台。“很多大的展会不能指望一定要在展会上成交多少,我甚至建议,希望文博会不要每年都来报成交额多少。饮食消费品类的展会,成果会直接体现在订单上,但文化产业不是这么直接的,其实要比这个要复杂得多。拿一个剧本来说,有好故事,文博会上电影投资商也来了,在中间可能会对接,但不一定会在三四天的会上拍板敲定,就能有一部电影产生。但文博会可以做一些务实的准备,对文化产业要有耐心。”

  ◎文化产业在中国仍处于弱势地位的朝阳产业。而公共财政支持文化产业,主要应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对于不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财政不应该参与。———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

  ◎现在一个感受是,政府做了很多,但我们最迫切需要的似乎没怎么做。文博会更关注大项目、大成交额,在文化产业交易渠道的拓展、融资平台的搭建上,空间还很大。——— 参展的西安一家民俗文化企业负责人

  ◎文博会走到现在,需要的不是每年报出多少天量的成交额,而是给文化企业提供更务实、有效的平台。——— 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

  ■ 七年之变

  2004年11月18日

  首届文博会诞生,被评为2004年中国文化十件大事之一,与广交会、高交会媲美。

  2006年

  第二届文博会的名称加了“交易”两字,改为“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2007年

  文博会迎来第三届时,商务部成为了主办方之一。

  2008年

  第四届文博会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关注,港澳台地区的参展团也第一次集体亮相文博会。

  2010年

  第六届文博会上公布《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提出:到2020年,总成交额达到2000亿元以上;参展商数量达到2500家左右,国内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参展比重达到80%以上。

  2011年5月16日

  第七届文博会闭幕,再一次刷新了成交金额和专业观众人数,成交总金额达1245.49亿元,比上一届增加156.93亿元,同比增长14.42%。人气更旺了,参观人数达354.05万人次。

  经过七届八年的培育,深圳文博会成为最能代表深圳的“经典名片”。

  主笔:南都记者 王莹

  采写:南都记者 王莹 吕婷 邓淋彦 刘晓燕 徐维强 刘荣

  摄影:南都记者 赵炎雄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