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毛泽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02:21  红网-潇湘晨报

  2011年5月,长沙八一路清水塘。水塘边的柳丝正长,在雨后笼起半空的轻烟,杨柳背后青砖黑瓦的民房若隐若现。这是一幢很雅致的房子,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透着一种清幽而大气的美感。

  90年前的那个5月,一切还未发生,而彼时的长沙城早已蕴着一丝异样的气息。

  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夏远生介绍,也就是在这一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从船山学社搬到了清水塘, 毛泽东在这里撰写文章,思考谋略,接见同志,指导工运、学运、农运,时间持续了近两年。

  环洞庭湖考察为期半个多月

  1921年5月中旬,时任湖南一师附属小学主事(校长)的毛泽东,刚刚结束了为期半个多月的环洞庭湖区域国民教育考察,回到长沙。

  离开的时候,他还身穿蓝布长袍,臂夹油纸雨伞,回来时,身上的衣裳已经换成了夏天的单衫了。

  毛泽东此次的环洞庭湖考察,是以省督学的公开身份,跟他一起去的是他的同事、附小教员易礼容和陈书农。三人还共同拥有另一种身份,是新民学会会员。

  此次环洞庭湖,与其说是教育考察,倒不如是深入民间实地的一次调查研究,从岳阳到君山,再转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毛泽东沿途走访各地群众,了解工农疾苦,并将此行耳闻目睹的点点滴滴,写成文章,发表在了长沙报刊《通俗报》上,文字还特别优美和调皮。如此一来,这一次环洞庭湖仿佛又变成了一次当下很常见的新闻记者的深度采访。

  这样的比方倒也不违背毛泽东本人的意愿,毛泽东1921年初在新民学会的一次聚会上说过:“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同时,他还“想学一宗用体力的工作,如打袜子、制面包之类,这种工作学好了,向世界任何地方跑,均可得食。”

  但是,历史既没有让毛泽东当职业的教书先生、新闻记者,也没有让他做袜子工、面包工。历史的悬念里早已写就了必然,1921年,28岁的毛泽东走向了这个必然。

  日记中的几个圈代表“共产主义者”

  “1920年夏天,毛泽东收到了他的老朋友蔡和森接连寄来的信。蔡当时在巴黎附近的蒙达尼学院读书。8月,他写信给毛,敦促毛在中国组织一个共产党。在法国的14位中国同志已经举行了5天的会议,分裂成两派,一派是以蔡和森为首的革命派,另一派是改良派或称渐进派。两派都给毛写来长信,争取毛的支持。很容易猜测毛会支持谁。”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曾在《毛泽东》一书中如此记述这段历史。

  答案的确很容易被猜测。1921年元旦,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一次讨论“中国与世界”的大会上作了第一次发言。他说: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改造,一派主张改良。改良是补缀办法,我们应主张大规模改造。毛泽东主张用“俄式”改造中国和世界。

  1921年6月,中共上海发起组代理书记李达给毛泽东发来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信件。此前的1920年11月,接受中共上海发起组陈独秀、李达的委托,经过慎重物色,毛泽东和何叔衡、彭璜、贺民范、萧铮等6人已经在建党文件上签了名,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湖南早期组织。

  1921年6月29日傍晚,湘江轮渡码头上,毛泽东和何叔衡乘着暮色,登上开往上海的小火轮。因为赴上海开会是秘密之行,他们走得很突然,没有让亲友送行。知情者谢觉哉专门记道:“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日记中这几个圈,代表“共产主义者”五个字。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何叔衡代表中共湖南早期组织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创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1921年10月,在长沙城外的协操坪旁边的公共墓地里,党的第一个省级支部,中共湖南省支部——中共湖南省委的前身正式成立。本版撰文/记者储文静

  “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湖南人现在的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

  ——毛泽东

  [那一年]

  1921年,

  毛泽东28岁

  1921年1月1日至3日,毛泽东同何叔衡、彭璜、周世钊、熊瑾玎等十余人在长沙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会员新年大会。在会上提出新民学会应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共同目的,赞成用“俄式”方法改造中国。

  4月底,毛泽东决定深入民间实地,开展对环洞庭湖区域国民教育考察。5月中旬,毛泽东回到长沙。

  7月23日至8月初,毛泽东同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月,毛泽东回长沙,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与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毛泽东任书记。

  [那些人]

  文化书社,传播新文化的基地

  “我正像牛闯进了菜园,初尝菜味,就大口大口吃个不停。”毛泽东曾这样形容他刚刚从湘潭韶山冲来到长沙定王台读书的情景。1920年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在潮宗街开过一家叫文化书社的书店,这个书店成为更多新青年们的“菜园”。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50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913年进入省立第一师范,1918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对天下、国家、社会的使命感,使他不断个人求索,也在努力集合长沙城的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他们身上代表着新青年和新希望,影响远远超出了湖南省界。”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夏远生这样评价。

  1918年8月,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阅读了有关十月革命的文字,有如酣睡初醒,看到了一道曙光。1919年4月,毛泽东回长沙,向新民学会会员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和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著作。但当时统治湖南的张敬尧极力摧残教育,阻碍新文化的传播,查封了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等进步报刊。人们对外界发生的事情知之不多,思想觉悟难以提高。因此,当时要紧的是推广新文化,唤起民众。但是,如何使传播新文化更有效果,毛泽东认为,莫过于要办“文化书社式”的书社。这样能够“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

  1920年8月,毛泽东、易礼容、彭璜、何叔衡等新民学会会员发起成立长沙文化书社,1920年9月9日,文化书社正式营业。此后,文化书社便成了为青年、为湖南人民提供精神食粮、传播新文化的基地,生意一度做得挺大,湖南成为当时销售新书刊最多的省份之一。直到1927年马日事变后,这家开了七年的书店才关闭。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