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兵工厂为何选址在巩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02:50  大河网-大河报

  □记者 朱金中 文李康 图

  引子

  4月15日上午,当我驱车赶到巩义市时,该市人防办叶海涛副主任已在单位门口等候多时,一起等候的还有原巩义市政协副主席孙宪周和市文化局干部董洪贤等人。

  路上聊起兵工厂的话题,孙宪周老人善意地纠正我:“它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巩县兵工厂,全称是‘军政部兵工署巩县兵工厂’。当然,由于兵工厂的位置在孝义镇,再加上历史上巩义的名字有过一些变化,人们也俗称为孝义兵工厂或者巩义兵工厂。”

  孙宪周老人今年76岁,是当地文史专家,但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巩县兵工厂员工的后人。孙宪周老人的父亲孙同孝曾在巩县兵工厂工作,凭借一手漂亮洒脱的书法,不断晋升。

  据巩县兵工厂的档案记载:“孙同孝,毕业于巩县县立师范学校,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4月1日升为厂员,职务级别为少尉。”

  据孙宪周介绍,那时,厂员相当于中层技术干部。除了父亲,孙宪周的二叔孙同修和三叔孙一民也都是兵工厂职员。

  穿过喧嚣的街区,在一条偏僻的小路南侧,一座老建筑呈现在记者眼前。门头上“巩县兵工厂招待所旧址”的牌子,提醒我们已到达采访目的地。进入建筑内,里面是窑洞式结构,墙上挂着有关兵工厂的文字介绍和老照片。

  叶海涛副主任一边领我参观,一边介绍说,巩县兵工厂留下来的遗存已经不多了,这座老建筑曾是兵工厂的招待所,曾归当地人防办管理,现在已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在距招待所旧址五六百米远的地方,有一座水塔,是巩县兵工厂遗存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这座水塔始建于20世纪初,除了供员工日常吃水外,在锻造兵器时,为保证淬火工艺顺利进行提供水源。

  水塔约6层楼高,由红砖垒砌,呈倒圆锥形,是典型的德国风格。塔身上方开有圆形窗户,木质楼梯绕水塔周围盘旋可达顶端。“工厂迁走后,这个水塔一直在使用。”孙宪周老人说,水塔后来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消防用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意外“挖出”兵工厂遗迹】

  在1991年之前,巩义市被称为巩县。它南依嵩山,处在黄土高原的前沿,属于浅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丛山,沟壑纵横,为伏牛山系余脉,北有邙岭、黄河,伊洛河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初期,巩县兵工厂几经迁徙,离开了中原腹地,已逐渐淡出当地人的记忆。

  据当地媒体报道,1982年8月,持续近一个月的降雨使原巩县二中操场北侧的地面出现了一个直径近十米的塌陷大坑,几个好奇而又胆大的男生趁着午休时间,带手电筒下到坑内一探究竟。

  谁知道下去一看,发现了一个大得惊人的洞穴。几个男生走了一段时间,怕迷路就匆匆返回,后将此事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但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

  巩县兵工厂最终被揭开神秘面纱,源于2003年的一次水沟治理工程。

  2002年,长期影响巩义市容的一个大水沟开始被当地有关部门开发利用。第二年3月,当工程队的清理、开掘工作进行到地下20米时,在水沟的北侧竟“挖出”了一条绵延数公里的长洞,而且看上去很有些年头。

  工程队不敢怠慢,立即将这一发现上报有关部门。随后,河南的人防专家、考古专家、历史专家纷纷赶往现场。

  就这样,巩县兵工厂的防空洞展现在世人面前。

  4月15日下午,巩义市人防办的李继超先生陪着我进入防空洞。

  没走几步,我就结结实实打了几个响亮的喷嚏。“洞里的温度也就是摄氏十五六度,待时间长了,就感觉有点凉了。”李继超说。

  走在防空洞内,有一种很茫然的感觉,黑黑的洞内,让人无法辨别东南西北,长长的甬道似乎没有尽头。

  “防空洞全长9000米,为‘回’字形结构。这块牌子标明了整个防空洞的结构图,可惜已经模糊了,看得不是很清楚。”在一块指示牌前,李继超使劲擦掉牌子上的泥土,上面露出一些黑线条。

  根据档案记载,兵工厂主要地面建筑都设有防空洞的地道入口,空袭警报一响,全厂几千名工人5分钟之内即可疏散到防空地道中。

  防空洞为红砖拱券,为安装照明电线线路方便,券顶正中设有木榫。

  “这个防空洞有几米高、几米宽?”我问李继超。

  “约2米高,1.6米宽。”说着,李继超比画了一下,说洞内能并排走两个人。

  这个防空洞具体修建于何时,尚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一些档案来看,应该建于1937年之前,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日军的空袭。李继超告诉我,防空洞非常坚固,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还能当做人防设备使用。“保存这样完好的地下防空洞(目前)在国内都是少见的。”李继超说。

  在漆黑的防空洞里,李继超熟练地一一打开洞内的灯光,陪着我一步步进入防空洞深处。

  借助灯光记者发现,防空洞的设计非常先进,里面有办公室、车间等房间,大的约40平方米,小的约20平方米。防空洞的交叉口和转弯处设有路标,洞内每隔一段还有一个通风孔。防空洞的主通道口设在厂区数公里外,方便洞内人群在最坏的情况下转移到安全地带。

  由于防空洞基本建在地面20米以下,不但保证了兵工厂平时特殊的生产需要,而且在后来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中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北方因素”让兵工厂落户巩县】

  防空洞的发现,让长期从事文史工作的孙宪周、董洪贤等人十分振奋。多年以来,他们这些当地的文史工作人员,上北京、下南京,走遍了多个省市,查找文献,研究档案,详细挖掘有关巩县兵工厂的信息,让这段原本已经陌生的历史渐渐清晰起来。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兵工厂落户在当时的中原小县巩县呢?

  这要从当时的局势和袁世凯说起。

  1912年,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开始筹划如何对付南方的革命党势力。

  对于这位靠北洋军起家的一代枭雄来说,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武器弹药。尤其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当时国内几座大型兵工厂如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都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一旦南北爆发冲突,很容易落入革命党之手。于是袁世凯决定在中原地区新建一座大型兵工厂,以保证武器弹药的来源无后顾之忧。

  1914年,袁世凯以“统一产品、改良制品”为名,下令建造一座以生产弹药、枪支为主的大型兵工厂,并在北京成立了“督办兵工厂事务处”,委任海军上将萨镇冰为督办。

  萨镇冰虽出身北洋,但系出海军,并非袁世凯嫡系。因此,建造兵工厂的主要责任落在督办兵工厂事务处总务长蒋廷梓的身上。

  蒋廷梓,江苏徐州人,清末留日士官出身,北洋陆军炮兵将领之一,可谓北洋嫡系,后授陆军中将衔。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当年因“足疾”下野,定居安阳,河南自然成为他的首选之地。

  这确是兵工厂选址河南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为何不放在项城或安阳呢?

  “1915年6月,蒋廷梓带人来河南实地调查,最后相中了巩县。蒋廷梓在后来给袁世凯的报告中认为,巩县这个地方处于豫西山区边缘,是中原的战略要地,当时陇海线就从巩县过,交通便利,武器外运和原材料引进都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煤、铁、耐火材料等资源非常丰富,建议兵工厂选址就选在巩县。”董洪贤说。

  当年南洋大臣张之洞选址汉阳兵工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就近便利的矿产条件,成为决定性条件之一。蒋廷梓最后把目光锁定在巩县,有着相似的理由。

  应该说,地理位置的“北方因素”决定了兵工厂选址。

  孙宪周告诉记者,多年前,他们前往重庆档案馆,查到了最为原始的资料——蒋廷梓向袁世凯呈报的公函。

  这份公函附件的调查报告,详细列举了巩县设立兵工厂的可行性分析,最后请示:“谕查巩县附近有地可否设厂?”

  报告空白处,有袁世凯亲笔批示的“可”字。

  袁世凯的一个“可”字,拉开了一座兵工厂近百年的风雨历程。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