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坚守孤岛38年航标灯永不灭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04: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坚守孤岛38年航标灯永不灭 坚守孤岛38年航标灯永不灭

坚守孤岛38年航标灯永不灭 坚守孤岛38年航标灯永不灭

  

坚守孤岛38年航标灯永不灭
冯岳。
坚守孤岛38年航标灯永不灭
刘淑贤。

  红旗飘飘

  羊城先锋

  冯岳以珠江口的泥洲头为家

  本报讯 位于珠江口的泥洲头是一座孤岛,航标工冯岳带着家小在这座孤岛上看守航标灯,一守就是38年,一直工作到超过退休年龄两年,才离开了工作岗位,对于过往的船只来说,冯岳就是一盏永远闪烁在珠江口的航标灯。

  冯岳1930年6月出生在广东阳江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49年8月参加人民军队,打过土匪,当过海军,1955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就当起航标工,看守过莲花山灯楼。1961年,他带着家小,来到位于珠江口的泥洲头看守航导标,泥洲头导标是船舶进入珠江口后进广州港的一个重要航行标志。

  泥洲头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平时购买食物及生活用品均要划小舢板到岛对面去,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冯岳上岛后愉快地开展了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从未向组织上提出过。岛上工作多年来,他视岛如家,擦拭灯罩、栏杆、塔顶、太阳能硅片、清洁电雾号、测量电池电压,晚上每隔一个多小时就察看一次灯塔灯光。这种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工作确保了泥洲头导标始终保持良好的助航状态。

  按照规定,他本应该在1991年退休,但由于工作需要,他一直工作到1993年底才离开工作岗位,从事航标工作38年,他管理的灯标发光率达100%,被誉为“一盏永远闪光的航标灯”。

  个人简介:

  冯岳:原广州海上安全监督局航标工。1987年起先后荣获“交通部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等称号,并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创先)

  刘淑贤15岁从教 23岁成为小教专家

  为每个学生建“户口本”

  本报讯 她15岁起投身教育事业,矢志钻研教学,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成为广州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从教45年,连她自己都不记得到底教了多少学生,获得了多少次荣誉;退休后,她仍然坚持每天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对老校长刘淑贤来说,旧部前小学就像是她的孩子。

  1952年,15岁的刘淑贤从速成师范毕业分配到旧部前小学,她勤于钻研,在校长和老教师的悉心帮带和指点下,她几年间迅速成长为卓有成绩的教学能手,1960年便光荣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全市教育系统仅有两名代表),并逐渐成为全国闻名的小教专家。

  刘淑贤曾给上世纪60年代一届44名学生建立了一个“户口本”,每名学生一个本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谁的生字写得怎样,为什么在那几个字上连连出错,如何来纠正;谁的句子是怎么造的,出现病句的规律是什么;学生的情绪波动有什么规律;分数和理解力的曲线因什么而变化;就连哪个学生发生过什么事(生病、旷课、打架等等)也都一一记载——她以此来探索学生和教学的规律。

  个人简介:

  刘淑贤,女,1937年生,广东中山人,历任广州市旧部前小学教师、校长,多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创先)

  听90位老党员

  讲述红色故事

  据新华社电 “上刺刀,把手榴弹弦拉出来!”说到打鬼子的战斗经历,90岁的老党员闫占江时而面色凝重,时而眉开眼笑。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北京月坛街道的90位老共产党员向大学生讲述自己亲历的革命战争年代故事。

  8人打败300多日伪军

  “1941年,为了配合八路军大部队进行反扫荡,晋察冀边区党委和聂荣臻司令员决定,派一支武工队深入敌后打击敌人。”闫占江讲述道,“为此,从房山、涞水、涿县大队抽调20名精干同志组成武工队,由我担任队长。”

  在一次行动中,由于汉奸通风报信,300多日伪军包围了武工队所在的涿县宁村。战斗从下午3时打响,武工队中的神枪手狙击敌人,枪声响处,鬼子应声倒地。8名武工队员随后集中投掷手榴弹突围,除一名战友受伤,其余同志安然无恙。8人打败300多日伪军,八路军武工队大灭敌人威风。

  “由于屡立战功,我们几个武工队的同志被评为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闫占江老人自豪地说,“1944年秋,我出席了涞水县抗日英模大会,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我们颁发奖品。他握着我的手说:‘祝贺你被评为战斗英雄!你还要好好干。’”

  闫占江是90位讲红色故事的老党员之一。这些老党员的平均年龄为79岁,90岁以上的老党员有11位。他们大多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革命老前辈。

  聆听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90位老党员讲红色故事献礼建党90周年,起始于北京月坛街道党工委与首都部分高校开展的“听老党员讲故事”活动。如今,在月坛街道,许多红色故事的主人公参加社区活动时总会被年轻人悄悄议论。

  一位网名“寒冰玉麟”的社会工作者在博客中写道:“我真的没有想到在月坛这个地方会有这么多优秀的老人,他们的故事是那样耐人寻味。”

  《人文月坛》社区报编辑张美生说,相比党史书本中那些论文般叙述的遥远记忆,这些老干部、老党员的个人经历和红色故事更鲜活,让年轻人感觉更亲切、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中国传媒大学教师陈凯认为,让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的参与者采访这些老党员,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和思想教育课。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