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聚氰胺赔偿基金因何成“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06:12  红网

  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历史中,三聚氰胺是一块无法绕过的“耻辱碑”;对于寻常消费者而言,三聚氰胺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梦靥。三聚氰胺的大面积爆发,曾令无数患儿的家长欲哭无泪,同时也使国内消费者陷入一片恐慌。三年过去了,时光的流逝不仅没能抹平人们的创伤,反而在无穷无尽的“后遗症”中一次次重温梦魇——当三聚氰胺“死灰复燃”已不再是新闻的时候,我们吃惊地发现,原来连三聚氰胺的医疗赔偿基金,竟然也让人生疑。

  2008年年底,在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下,中国乳制品协会牵头由22家涉案企业集体出资成立了总额2亿元的医疗赔偿基金,作为对毒奶粉事件近30万名被确证患儿的善后措施。《瞭望东方周刊》的长期跟踪采访发现,时隔不到两半年,该基金近况成谜,相关行业组织称之为“机密”,不适宜对外公布。(5月16日《瞭望东方周刊》)

  三聚氰胺医疗赔偿基金的由来,是以绝大多数患儿(被侵权人)没有通过诉讼方式寻求司法救济为背景,对于涉案企业而言,这样的赔偿方式显然已是网开一面。就赔偿基金数额而言,法律界人士根据卫生部门公布的确诊人数,以及现行法律规定的较低赔偿标准,推算出赔偿资金总额约为39亿元,然而在实际操作中,22家涉案企业共同出资11亿多元,除去当时用于治疗和赔偿的9亿多元现金支出,成立医疗赔偿基金的只有2亿元。而且在具体赔付中还要大打折扣——绝大多数患者拿到的赔偿款都是统一执行的最低赔偿标准2000元。

  遥想三聚氰胺大面积爆发之时,国内消费者纷纷惶恐不安,乳制品企业及其所属行业协会似乎更加如坐针毡,当然,与普通消费者关心个人安危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乳制品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并为此不遗余力地制造舆论以挽回颓势。不能不说国内消费者是善良的,否则他们就不会因最低限额的赔偿基金放弃法律维权;不能不说乳制品行业的危机公关是成功的,否则他们就不会在屡遭重创之后一次次迅速崛起;然而,在这种商业奇迹的背后,到底给公众留下了什么——当患儿家属连最低赔付都难以讨还之际,“望梅止渴”的赔付基金本身愈发像是乳制品行业韬光养晦的缓兵之计;当赔付基金再次面对公众质疑,涉事各方以所谓“国家机密”强硬面对的时候,可曾想到,谜一样离奇失踪的基金背后,有多少谜一样离奇患病的无辜儿童?谁来给他们一个公道,他们还能到哪里去讨一个说法?

  在“结石宝宝”的网络词条中,医疗赔偿基金的详细信息赫然在列,在国内乳制品行业陷入巨大的信任危机之时,此举曾被视为整个行业痛定思痛之后的自我救赎,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实际情况如何呢?如果只负责牵线搭桥而不过问具体细节,这样的监管者如何能取信于民?如果只负责招募基金而不关心基金流向,这样的行业管理者如何不教人误会为“避实就虚”?如果基金的管理者竟然也对基金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怎能不令人怀疑其中是否隐藏着什么不便言说的黑幕?基于此,最令人愤怒却又无奈的结果是,那些以赔偿受伤害儿童为名义募集而来的基金,到头来却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即便是那些刚刚出生的婴儿,也难逃“跌倒在起跑线上”。与这种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故相比,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却显著轻微。医疗赔偿基金内幕的曝光,更令人吃惊地看到,不要说追究始作俑者的法律责任,就连最基本的伤害赔偿也是可遇而不可求。有谁知道,这种混沌不清的局面背后,是否掩藏着另一次巨大的危机?倘若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就这样挥霍殆尽,如何能保障行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适逢国务院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在新一轮食品安全保卫战打响之前,不妨先把陈年旧账清理干净——这首先就需要揭开三聚氰胺赔偿基金的“谜底”,避免公众再次重温梦魇。

稿源:红网 作者:赵志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