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街谈]穿马甲的“洋”水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06:21  南方都市报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歌大伙儿都会唱。可现如今,不仅中国人穿洋装,连国内生产的水果也穿上了洋装。有市民投诉,海南四季芒,原本每只才卖6元,到广州后穿个马甲变身“澳芒”,立马升价数倍,每只卖48元。记者接此线索暗访后发现,广州市场上的洋水果多是山寨货,甚至某些大型超市售卖的智利车厘子产自山东,日本梨产自东莞,新西兰苹果产自美国,且绝大部分包装只有“进口”字样,没未标明从哪里进口(昨日《新快报》)。

  此类行为,明显涉嫌商业欺诈。只是,普通消费者买个一斤两斤,涉及金额不大,加上追溯商家责任成本高昂,很少人会去追究。这使得市场上各种给本地水果穿马甲的欺诈行为大行其道。不仅有穿洋装套利的,我还见过大玩文字游戏的。比如,台湾引进本地种植的水果,一律叫“台湾水果”。而国家工商总局早就规定,此类进口水果,应以“××产地水果”和“××品种水果”予以区别,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充分知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过去路边的西瓜摊,档主会在西瓜上开个小口子,路人经过,瞟一眼,瓤红瓤白一目了然,下车买就是了。现在可不,水果大多包装精美,若表皮有瑕疵或虫眼什么的,贴块商标就是,购者如云,比创可贴还见效。大多数人都是外貌协会,只能以貌取果。管理部门监管不力,让消费者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比如追查水果原产地,不大可能。你说三聚氰胺来了咱已经成了化学家,假水果来了,难不成要俺变成农学家?

  有专家建议,不必太迷信进口水果,某些国产的水果品质并不逊色于进口。但即便消费者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窃以为有点余钱的国人还是会奔进口水果而去。可不是?生石灰捂黄的芒果,氨水催熟的香蕉,膨大剂催熟的梨,工业柠檬酸浸泡的水蜜桃,石蜡抛光的柑橘,经此长年累月化学药剂的浸染加工,我相信自己早晚会变成不腐不朽的木乃伊。你说消费者不理智也好,崇洋心理作祟也好,做人还是做木乃伊,你自己执生吧。

  商人做生意,就要想尽办法赚取利润,这我理解。有一年参观伦敦V & A博物馆,我曾看到古代中国的瓷器被西方的商人镶上金边,高价出售。西方人好穿金戴银,镶金后的瓷器身价百倍,中国瓷原有素朴古拙的特色反而丧失殆尽了。即便如此,那些精美的锅碗瓢盆,底部依然有景德镇出产的中国标志。那时的外国商人,虽也给货品穿马甲,毕竟不会改你的出生纸。可称得上诚信交易。

  时移世易,现在轮到国人以进口货为尊为荣,我们能否像三百年前华洋交流史上的那些西方商人一样,老老实实保留Made inChina的商标呢?再不济,就学许多年前熙攘街边的西瓜摊,开个口子,童叟无欺,如何?

  □果冻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