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太原,初夏的气息扑面而来。
省针灸研究所三楼,疼痛科。
一位年过七旬的患者,按照医生的要求,将双手放在桌上。为其接诊的是一位皮肤黝黑、牙齿雪白的黑人医生。这位医生额头突兀如山、眼窝深陷、银框眼镜架在鼻梁上。他身着白衫,口袋中插着一支笔,娴熟地用双手为老人号脉,凝眉细看、观察患者的脸色、辨识舌苔,和蔼地问病……并大谈体质之热性凉性,中文流利并且会说几地方言,而他开方时书写的中文,在中国人看来都是刚毅、端庄大方,别有韵味。
中文流利并且会说几地方言的迪亚拉总是很快就能与病人打成一片 本网记者 白云飞/摄
他的名字叫迪亚拉,来自西非的马里共和国,今年47岁。
5月底,他趁参加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头颈部疾病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之机,在太原开展义诊。
这个大学毕业之后,又在中国念完中医本科、硕士、博士的马里医生,是全世界第一位获得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医生。
当医生不为谋利,而是救死扶伤
迪亚拉1964年出生在马里。家里共有五个孩子,他排行老三。爷爷曾是当地的草医,父亲则是马尔卡拉医院的院长。
父亲下班回家后,总会讲些医院当天发生的事情。童年时的迪亚拉受到全科医生父亲的耳濡目染,常常在父亲身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看他为病人听诊、治疗。同时,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科普读物。
在迪亚拉的记忆中,父亲从小就对他们极其严厉。他们放学回家后必须先做完作业才可以出去玩,周一至周四晚上不能超过9:30回家,即使周末也不能超过10:30,否则就会受到家罚。
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有一件事迪亚拉仍然记忆犹新:在他读中学时的一天下午,突然两辆小汽车停在了他们家门口,其中一辆是崭新的法国标致。“我为你母亲治病,不是为谋利,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请你把车开回去!”父亲对来人的严词拒绝,给在场的迪亚拉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原来,当地一位很有名的富商的母亲出现了高血压危象,找到迪亚拉的父亲时,老人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经过迪亚拉父亲的精心诊治,恢复了健康。为了感谢医生,富商送来小汽车以表心意。迪亚拉的哥哥放学回家得知此事后,很生气地责怪父亲为什么没把小汽车留下,父亲狠狠地给了儿子一巴掌。
“父亲做院长后,国家给我们家安排了房子和小汽车,但父亲除了公事,平时从不开车。”迪亚拉回忆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当医生,不是为谋利,而是救死扶伤”是父亲一生坚守的信条,也是他立志行医的初衷。
到现在,迪亚拉还时常回忆起父亲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父亲的那句话,让他时时刻刻谨记心头,也伴随他一生仁心济世。
迪亚拉记忆:
1979年6月,医学职业高中毕业的迪亚拉,即将参加全国高考。
面对考试,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做最后的努力。而迪亚拉的父亲却不允许孩子在高考前一两天复习、看书——从小,父亲就告诉迪亚拉,学习应该从读书的第一天起就刻苦、用功,而不是等到考试了才去准备。
考试前一天晚上,晚餐后,父亲将迪亚拉叫到身边说,要考考他。
“你知道,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和化学作用吗?”父亲问道。
“当然知道啊。这个题,去年高考时考过。”迪亚拉回忆说,结果,第二天,高考试题中正好出现了这道试题!而在当年的高考中,完全答对这道题的,全国仅有两人,迪亚拉是其中之一。
父亲的严厉教导,让迪亚拉深深地知道,关于医药的知识,都必须牢牢掌握,不真正了解药,就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