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令君 林环 黄勇娣 通讯员 章震宇
昨日17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消息:长江中下游地区迎来了本月第三轮强降雨的高峰。预计这场降雨将持续至明天。17日起,四川盆地至淮河流域又将出现大雨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强降雨可能诱发局地洪涝、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各地需提前加强防范。
6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三轮强降雨,南方多省遭遇洪灾,局部地区暴发特大山洪泥石流。在此之前,这一区域部分地区刚刚发生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
旱涝急转。据气象专家分析,造成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极端天气变化。各地防灾体系也火速从“抗旱”转到“防汛”:湖南启动防汛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全力救灾,江西启动防汛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安徽启动防汛应急预案Ⅲ级响应……
面对旱涝急转,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如何应对?记者采访了奋战在防汛抗旱一线的部门与人员,解读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全流程。
第一步:预测预警
此次旱涝急转,一些地方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能否提前预警
【最新消息】昨日,新一轮强降雨再次袭击皖南,黄山市35座水库溢流,市里所有地质灾害点启动Ⅳ级应急响应。湖北13日起迎来新一轮较强降水,武汉中心气象台在13日晚至14日凌晨连续发出4个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湖南岳阳从13日起遭遇新一轮暴雨来袭,此前6月9日至10日的强降雨为300年一遇,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江苏近日河湖水位大涨,省防办要求各地严防旱涝急转……
【一线解读】在气象预报中,常听到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各代表什么程度的灾害?旱涝灾情发生后,Ⅰ级、Ⅱ级、Ⅲ级“应急响应”又是什么概念?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预警级别依据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那么,灾害是怎样被预警的?
昨日,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工程师裘峰告诉本报记者:依靠气象数据是现在进行应急预测的主要方式,气象预警“至少要提前两天”。“大范围的基本预测是准确的,但无法精准预测局部情况,因为气象雷达覆盖范围有限,偏远山区和基层的气象预测手段也有限。”裘峰说,在气象部门发出预警后,各级防汛单位会层层向下传达,信息的内容也会逐级细化,比如传达到乡镇、村组,负责人收到的信息可能包含了具体的河道、水库或是工程工地。
此次旱涝急转,一些地方发生了山洪泥石流灾害,这能否提前预警呢?
“现有技术在理论上是可以预测山洪等地质灾害的,但实际操作很难。”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位专家告诉本报记者。首先,降雨的时间和降雨量无法精确预测,现有技术手段只能预测大致雨量及“可能由此诱发山洪”,而一旦监测到局部地区雨量过多并对此预警时,灾害可能即将甚至已经发生。其次,专家及防灾人员目前还无法掌握绝大部分山区的土壤数据,只能在小部分地区设立试点。
第二步:应急处置
重大漫坝险情77小时后才上报,被通报批评。“重大灾害”必须4小时内上报
【最新消息】13日,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 《关于对岳阳临湘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通报批评》,原因是岳阳临湘市青坑水库(重点小Ⅱ型)发生重大漫坝险情的77小时后,才通过岳阳市防办报省防办。
同一天,岳阳市相关负责人在该市枫木水库检查时发现,这里防守人员和防守措施均不到位,随即要求该水库的责任人立即赶赴现场快速整改。鉴于水库责任人思想麻痹大意、工作态度不端正、防汛责任未落实到位,为严肃纪律,遂对其作出了停职的处分。
【一 线 解读】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灾害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某地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要求自然灾害险情发生后,“两小时内报告上级部门”。对于“Ⅰ级”(特别严重)灾情,更是要求“1小时内上报”,“每日通过新闻媒体公布灾情”。当然,有时信息传递会遇到难以抗拒的因素,比如灾区的通信、电力完全瘫痪,不仅难以及时上报信息,也难以核实灾情。
在预警信息发布后,各级防汛部门及负责人会根据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每一条河道、每一个水库都有指定的技术人员和负责人,并有相关的问责制度。“负责领导要坚守岗位,组织对水电站、水库、低洼地等重点区域的安全检查,各地的水文监测站要根据水位情况组织巡视。而且,一般在雨季来临前,各地都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安全大检查。”
每年防汛抗旱情况不一,应急预案是否会及时更新?据悉,按规定,每年各级防汛部门都需就去年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
第三步:应急保障
“确保全县无一名考生因灾缺考”说明,各部门协作、全社会配合尤为重要
【最新消息】昨日,6月5日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贵州省望谟县,6所学校经全力清淤修复后复课。民政部联合财政部已向贵州省紧急下拨救灾应急资金3500万元,从国家救灾物资南宁储备库调出的5000顶救灾专用帐篷、从合肥库调出的2万床棉被,目前正在紧急调运中。
湖南等地也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应急队伍深入灾区,进行灾后保障与善后安置工作。
【一线解读】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对水旱灾害的应对工作,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在灾害发生后,应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体会到,防灾减灾应急体系要运作良好,需要各部门协作,全社会配合。
以贵州省望谟县的抗洪救灾为例,总共投入210支突击队、近6000名党员。当多个乡镇交通一度中断,抢险队伍第一时间集结,抢修受毁道路、修建倒塌房屋、搭建临时板房、送上救灾物资;当通信中断,黔西南移动公司技术骨干组成的党团员突击队,肩扛手抬250多公斤重的发电机等,翻山趟水26公里,徒步14个小时赶到;当洪灾发生次日正逢高考时,消防、武警、电力、交通等部门6日晚连夜清淤,抢修损毁的水、电、路等设施,确保了全县无一名考生因灾缺考。
“一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就会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负责人,比如从相应的供销社调拨冲锋舟,从相应部门调配帐篷、食品,各收费站放行救灾车辆,铁路、公路、民航等部门为运送救援物资提供支持等。”贵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昨日告诉记者,“区县以下会制定更加细致的应急预案,来对受灾群众进行安置、货品发放等。”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应急结束后即为灾后“恢复与重建”,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如望谟县新屯镇镇长罗启云所说,“我们经受住了重灾的考验。我们有信心迎接灾后重建的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