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起,南方暂别持续暴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0日06:26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林环 黄勇娣 通讯员 章震宇

  连日强降雨,给长江流域多省区造成汛情和洪涝灾害,致数百万人受灾。记者从中央气象台获悉:昨日10时,暴雨蓝色预警解除。从昨夜起,南方地区的降雨开始减弱,强降水范围明显缩小。预计从今天开始,阴或多云的天气将逐步取代雨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宰地位”,大雨倾盆的日子将暂时结束。

  “从目前分析,未来10天之内,不会再有某一区域稳定持续的大范围降雨。”昨日,正在值班的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告诉本报记者:经由昨晨预报专家的讨论,一致认为今年6月的4轮大范围暴雨已经结束,今年汛期再出现同一区域连下3天左右暴雨的可能性较小。

  杨贵名昨日表示:今年6月,4轮大范围暴雨接踵而至,3日—7日为第一轮降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明显得以缓解;9日—11日,第二轮强降雨给湖北等地造成洪涝灾害;13日—15日为第三轮降雨;17日—19日为第四轮降雨,与此前三轮降雨的区域不少都是重复的。6月3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了今年第一个暴雨预警;6月12日10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

  降雨落区重复,无疑将造成严峻的防汛形势。会否形成类似1998年的长江大灾?

  对此,气象专家表示:目前来看,总体形势并无大的异常。

  此外,北方地区即将迎来雨水。杨贵名补充介绍,预计在25日后,有海洋热带风暴可能加强为台风,为沿海地区带来降水。

  上海仍处梅雨季 今年雨量超常年

  ● 本市刚遭遇了入汛以来最强一轮降雨,江河水位多处超过警戒线

  昨日下午,申城的降水基本停止。市防汛指挥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从6月17日早晨起到昨日上午结束的降水,是本市入汛以来遭遇的最强一轮降雨。本市从17日傍晚17点46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之后,一直将暴雨预警悬挂了26小时,是上海2007年统一气象预警信号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暴雨预警信号。

  连日强降雨,加上正值今年汛期第二次天文大潮汛,江河水位普遍较高,多处超过警戒线,给排水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一度造成全市浦东、闵行、宝山、青浦、松江、崇明等地30多条段马路和180多户居民家中短时积水10到20厘米,浦东、青浦、松江等地3318亩农田受淹。对此,市防汛指挥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全力应对:1000多座防汛排水、排涝泵站,及时开启,抢排积水;千余名职工冒雨上街巡视,清除进水口杂物,加快排水速度;沿长江口、黄浦江和杭州湾的250多座一线水闸,不分昼夜排水……

  ● 针对地铁多处渗水,专家建议:从三方面加强防汛

  连日强降雨,也给城市防汛细节带来考验。地铁、高架下匝道、地下车库、高空构筑物,成为积水“重灾区”,是四大防汛薄弱环节。

  上海地铁多处发生渗水。经勘察,发现主要是车站外的市政管线水位,高于地铁排放水位,积水排放难度较大造成。对此,技术部门已采用新工艺进行堵漏,并实施紧急动员部署防汛体系。

  专家提醒,今后地铁防汛可从三方面进行加强:一是通过台阶等设置,将地铁站出入口提高0.5米左右,防止路面雨水进入;二是安装防汛插板,一旦台阶挡不住雨水进入,可由防汛板阻挡雨水;三是地铁内建排水泵站,一旦出现险情,可及时向外抽排水。

  另外,高架和高速公路的下匝道地势较低,一旦下大暴雨,很容易出现积水。但由于历史原因,本市一些较早建设的下匝道排水能力并未跟上。今后应尽快加大投入,进行周边泵站、排水管网等的升级换代。目前,本市防汛部门已在全市70多个下立交安装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积水情况,以做到快速处置。

  ● 本周肯定还处梅雨季节,可能时常出现短时阵雨、雷雨

  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服务官张瑞怡告诉记者,本市于6月10日入梅,到昨日已是第10天。预计今年整个梅雨期的雨水量,会超过常年的平均数。

  梅雨季节何时结束?

  专家表示,目前还很难下结论,因为“出梅”需要许多专业而具体的指标来支撑,但本周本市肯定还处在梅雨季节中。不过,本市不太可能再次出现长时间的连续强降水,而会常常出现短时阵雨、雷雨,其它时间以多云到阴为主,而且气温上升明显,会达到30℃以上,感觉较为闷热。

  ● 暴雨预警能否更早发布?专家称最多提前到半小时至两三小时

  在前几天的强降水过程中,本市气象部门多次发布不同级别的暴雨、大风、雷电等气象预警。不少市民问:预警能否更早发布?对此,张瑞怡介绍,夏季的强对流天气,变化非常迅速、复杂,预报难度也相当高。可能半小时前天气还是好好的,但突然生成了一个强降雨云团,气象部门一旦监测到会立即发布预警。总体来看,夏季暴雨预警的发布时间,最多可以提前到半小时至两三小时。强对流天气情况下的雷电预警或是大风预警,也大致如此。

  湖北降水近极值 浙江万人守大堤

  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 6月17日以来的第四轮强降雨袭击南方各省,防汛形势再吃紧,各地全力迎战,着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湖北:301万人在新一轮暴雨中受灾

  湖北省民政厅发布的最新灾情统计表明,在17日至18日最新一轮降雨中,湖北31个县市区30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人,失踪2人。湖北多地降水接近历史极值,潜江、天门、仙桃日降水量达极端气候事件标准,潜江3小时、6小时、12小时降水量打破1981年以来的历史极值。武汉市日降水量为1998年以来夏季的最大日值。而备受关注的房县上龛乡堰塞湖,则经受住了强降雨考验,截至19日7时堰塞湖水位较峰值下降了2米,情况有所好转。

  浙江:十多座水库超汛限水位

  昨日上午9时,浙江省气象台再次发布暴雨黄色预警。由于持续强降雨,目前,钱塘江流域有分水江、铜山源等2座大型水库和16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钱塘江、浦阳江等流域昨日再次全线出现超警戒水位。浙江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赵法元说,前三轮强降雨影响下,山体、土壤都已经饱和,此轮强降雨下游防汛抗洪的压力更大。

  由于新一轮强降雨影响,浙江省钱塘江上游、浦阳江水位再次上涨,浦阳江、兰江已经或将要再次出现洪峰,兰江有漫堤的危险。19日晚,兰溪、诸暨两地近万人紧急集结,并将整夜在兰江、浦阳江畔抢险、巡查,严防发生洪水漫堤造成群死群伤事故。

  四川:电站水淹仍有7人失踪

  6月17日,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遭遇强暴雨。凌晨6时,甘洛县尼日河河水暴涨,致使位于河右岸在建的凉红电站引水隧洞内,夜间施工的13名工人被困。险情发生后,凉山州委、州政府立即组织人员施救。截至昨日10时,被困13人中,已成功救出1人,在洞内找到5具遗体,仍有7人失踪,搜救工作还在继续。

  江西:受困3万余人已转移2万余人

  6月18日起,赣北出现本月第四次强降雨过程,到昨日10时造成江西全省44县降大雨到大暴雨,其中以乐平市179毫米和德兴市155毫米为最大。18日晚上,前期已发生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洪水的德兴市,再次遭受强降雨袭击,又现灾情。根据德兴市的报告,106个村庄34698人被洪水围困,已紧急转移22861人。18日开始的新一轮强降雨,造成江西北部主要河流水位再次超警戒。

  湖南:澧水雁池站现历史最高洪峰

  昨日记者从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张家界、常德、岳阳、娄底等部分地区出现洪涝,常德44座水库溢洪,澧水雁池站出现历史最高洪峰。18日凌晨,雁池乡工农水库溢洪道发生严重险情,县、乡、村三级干部立即组织群众紧急转移,共提前安全转移群众3万余人。

  安徽:长江水位全线上涨

  长江安徽段水位,从上游安庆到下游马鞍山全线上涨,部分支流出现超警戒线水位。安徽省气象台18日11时30分将暴雨预警信号由黄色提升为橙色,范围由淮河以南变更为大别山区南部和沿江江南。怀宁、岳西等多地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

  江苏:太湖水位超警戒线

  6月17日至18日,沿江苏南地区再次出现强降雨过程。昨日8时,太湖平均水位3.60米,超过警戒水位0.10米。苏南运河部分河段水位在昨日出现过最高水位后开始回落,但仍在警戒线以上。

  受自18日出现的新一轮强降雨影响,太湖浙江省湖州航区再次实施全面封航。所有进入太湖船舶,一律在长兜港锚泊区进港避风。受高水位和船闸关闭的影响,目前湖州航区多数矿山已经停产,全航区共滞留船舶2500多艘。

  国家防总:当前汛情旱情呈现五个特点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19日表示,当前全国汛情旱情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是南方旱涝急转,暴雨洪水频繁。6月3日以来,太湖和南方10个省90余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湖北陆水上游、江西乐安河等河流发生超历史纪录的大洪水,浙江钱塘江干流及支流浦阳江、安徽水阳江、江西昌江等河流发生了超保证水位的洪水。

  二是暴雨强度大,局部灾害重。极端强降雨造成中小河流洪水暴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

  三是台风生成较晚,登陆时间偏早。今年首个热带风暴“艾利”于5月7日生成,比历史多年平均生成日期晚56天,第3号热带风暴“莎莉嘉”6月10日在广东省汕头市登陆,比历史多年平均首次登陆时间早15天。

  四是主要江河水位正常,汛情总体平稳。目前除太湖和广东北江、福建闽江上游、长江部分支流发生超警洪水外,已经进入汛期的长江、珠江、淮河等大江大河水位均低于警戒水位,七大江河水势总体平稳。

  五是旱情总体缓解,局部旱情持续。受近日降雨影响和全力浇灌,旱情得到很大程度缓解,但是湖北西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北部和北方的部分地区旱情持续。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