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部“三公经费”与高校欠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2日13:21  新闻晚报

  熊丙奇

  日前教育部网站晒出 “三公经费”后,引来网友“不降反涨”的质疑。记者向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了解到,2010年教育部 “三公经费”实际开支少于当年预算,2011年预算数也少于2010年预算数。据了解,2010年,财政部批准教育部的“三公经费”预算为2513.6万元。预算执行过程中,教育部全年实际开支“三公经费”2496.12万元。

  教育部肯定对质疑感到委屈,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就是三公经费每个部门都有,而教育部公布的 “三公经费”其实“并不高”——今年4月间,科技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开“三公”经费:2011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由于是首家,此举还得到表扬。

  但教育部也不必感到委屈,所谓上行下效,网友们这么关注其“三公消费”,实在是担心本来缺钱的教育系统,如果还“三公消费”成风的话,那中国教育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的境况将很难改变。而就在前不久,有关高校负债的消息再次传出,有媒体报道,陕西省属40所公立高校超过100亿元,全国1164所高校超过2600亿元。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不由让大家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充满忧虑。

  我国高校的债务危机,早在五年前就已被媒体曝光,舆论在分析高校债务危机时,将其归纳为盲目扩张、政府拨款少、学校收入来源渠道少、存在铺张浪费等多方面原因。其中,有关铺张浪费的报道,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比如北大每年的接待费规模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丘成桐先生曾指出,内地大学校长只要节省出请客吃饭的费用,可以培养一批杰出的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

  本来,债务缠身的大学,是应精打细算,节省办学开支,把经费用到刀刃上。可对于欠债,部分大学表现得并不着急,该用的不该用的还是照用,请客吃饭以及制造形象工程,还是很 “大手笔”。之所以大学如此淡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请客吃饭、招待的,大多是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兄弟院校的同志们,如果领导们和同志们满意了,对于部分学校来说,他们的办学也就成功了;其二,学校的债务,说到底是国家的债务,部分学校认为,政府会对此买单,不太可能眼睁睁看着公办大学破产。

  其实,当初部分大学之所以欠债,大学校长们也是持有这种逻辑。对于大学办学来说,问题不在于有这种逻辑,而在于这种逻辑居然能行得通。在征地盖房、经费预算等重大学校事务决策中,由行政领导拍板,与此同时,在方案执行过程中,无师生参与监督、评价的渠道,所以,部分大学虽然缺钱,却花钱大方,征地、盖楼一点不含糊,而在征地、盖楼中,财务管理不透明,资金被挪用、挤占,甚至贪污,酿成严重的教育腐败,已不是新闻。

  因此,要遏制三公消费、化解高校的债务危机,必须强化对行政力量的制约,让公众有知情、参与、决策与监督的权利。这对于其他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