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奖“校长出局”莫靠“自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2日01:24  新京报

  ■ 第三只眼

  首届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近日启动,20名候选人公布。按规则,本次活动的推选范围是: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各类学校一线在职教师。在初选的80多人中,11名中小学正校长被全部剔除。(《东方早报》7月20日)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据上海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有个别区县推荐的3名候选人都是正校长,我们反复沟通表示不妥,但对方坚持认为合适,我们无奈只能剔除这些人选。”这传递了三个信息,一,虽然评选活动已经规定只推选一线在职教师,但区县坚持认为校长也属第一线;二,有的区县、学校,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评奖思维:领导优先;三,若不是教委坚持,很可能候选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校长。

  这容易让人想到近年来的各种教学奖、科技成果奖评选,最终的获奖者中,有相当比例是学校行政领导———有媒体统计,2009年评选的100位国家教学名师中,有八成有各种行政头衔,其中20位是“校座”。

  所以,上海市教委此次才得到了普遍好评。由此推而广之,如果评奖组织者能坚持评价原则,行政长官、学校校长不得参与评选,那么,就不可能形成行政通吃的局面。

  但是,这种靠上级行政部门的自觉,来维持评奖的“纯正”,却是比较难以推广的。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上海最终将正校长从候选人名单中剔除,也是经过沟通、博弈的,如果教委的态度稍一放松,结果就不一样。那么,下一届会不会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呢?这一评奖,由于获奖者没有在学校中“位高权重”的领导们,会不会“档次”变低、基层单位不重视呢?

  评奖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中,本是一种对教师和学者的正向激励。但毋庸置疑的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行政因素左右了最终的评价结果,造成评奖,没有起到正向的激励,反而促进教育和学术行政化,败坏教育和学术风气,也使一线教师和学者的教育理想、学术理想受到打击。

  对此,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指出,行政评价要退出教育评价,这是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教育能遵循基本规律而不是受行政支配的必然选择。

  □熊丙奇(学者)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