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纵然无缘诺贝尔 华农教授亦无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7日08:10  南方都市报

  

纵然无缘诺贝尔华农教授亦无憾

  逝者:魏双凤

  籍贯:广东五华县

  出生日期:1916年农历九月

  去世日期:2011年4月11日

  申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把综观经济学推向世界,发展经济科学和造福人类。

  ——— 魏双凤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魏双凤生前曾以自己创立的“综观经济学”向诺贝尔经济学奖发起冲刺,尽管此生与这一国际大奖无缘,但在这位老知识分子看来,把自己毕生研究的理论推向世界,比荣誉更重要。

  2011年4月11日,魏双凤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96岁。

  创立综观经济学

  魏双凤一生与“农”有缘。他早年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农村,194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业经济系,并留校任教,从此一辈子从事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82年,魏双凤根据多年实践研究,创立综观经济学,并在1988年出版专著。简而言之,综观经济学强调研究经济问题应运用综观调控观点,即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注意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四统一。

  1990年,这一理论获得了广东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鉴定书指出:综观经济学的创建,填补了国内外经济理论的空白,对指导实践有明显效益。

  魏双凤的学生江惠生现任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他回忆,综观经济学在创建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业界的不少支持,另一方面也遇到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故意贬抑。对此,魏教授泰然自若,坚持“百家争鸣”,积极构建综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向诺贝尔奖发起冲刺

  1991年,在魏双凤七十五周岁暨执教五十年的祝贺会上,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韩鸿光提议,综观经济学符合申请诺贝尔经济学的“独创性、科学性、实践性”原则,应大胆申请。

  从此,魏双凤开始组织翻译《综观经济学》,为“申诺”做准备。

  1996年,经中华学术研究会等6个学术团体负责人的商议,《综观经济学》(中英文合订本)连同一封英文推荐信寄往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经济学家评审、推荐。

  尽管此生无缘诺贝尔奖,但魏双凤并未将它视为遗憾。生前他曾多次说过:申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把综观经济学推向世界,发展经济科学和造福人类。这不是简单的事,我相信迟早中国专家能够申请到。

  “文革”中智驳军代表

  广东五华人经常被人称为“硬邦邦”、“实打实”。魏双凤之子魏乐平觉得父亲身上就有这股子硬朗劲儿,坚持学术独立。

  1959年,全国农业院校下放到广东省新会县,他与该县县委书记党向民共同总结农民创造的“队户联包生产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并在全县推广。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人民日报》发表重视经济效益的文章。“文革”中,他因这些主张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栏”。

  有一次开批斗大会,某个军代表对魏双凤说:“今天要批评你理论挂帅。”魏双凤提出,让农经系的研究生坐在最前面。那个军代表答应:“当然可以,把他们放在前面跟你对话,狠狠地批斗你。”结果,魏双凤在批斗台上鼓励自己的学生用经济学的计量方法,比较“包产到户”和“不包产到户”哪一个让农民得到的收入高。当时就有学生站出来说“包产到户高”,魏双凤就反问现场的人:“既然是‘包产到户’高,那不就证明我的理论是对的吗?”现场的人哄堂大笑,那个军代表十分尴尬。

  广东省委原书记任仲夷生前也曾与魏双凤交流过他的综观经济学,并为他题词“贵在独立思考,不作人云亦云”。这幅字,魏双凤一直挂在自己的书房里。

  魏双凤一生执教,桃李天下。1991年,在他七十五周岁暨执教五十年茶话会上,有两百多人参加。学生郑作均敬上了自己创作的诗,也是魏双凤最喜爱的礼物之一。在儿子魏乐平看来,这首诗最能概括父亲这一生:

  几番雪后挺寒梅,

  香溢南疆带笑开。

  铺路自甘头作石,

  登峰宁愿脊为台。

  潇潇春雨催桃李,

  耿耿丹心育栋材。

  晚景夕阳红似火,

  欢歌一片普天来。

  采写:南都记者 许黎娜 实习生 任咪娜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