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并非“边城”的辛亥热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1日03:50  大河网-大河报

  

并非“边城”的辛亥热土
对于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来说,辫子的去留委实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这场革命中推行的社会改革措施,算来算去还就数剪辫子。因此,提起这场革命,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剪辫子。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并非“边城”的辛亥热土
中华民国二年十月六日,依照大总统选举法,总统选举会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首席记者 于茂世

  说到辛亥革命,谈及走向共和,似乎河南总显得有点儿“寒碜”。

  “寒碜”之下,一向以发掘河南“亮点”为己任的《厚重河南》,缘何自找“短板”,推出“百年辛亥·厚重河南”大型系列报道?

  说到辛亥革命,谈及走向共和,似乎怎么避也避不开一位名叫袁世凯的土生土长的河南人。

  袁世凯是什么?

  似乎全中国人都知道,一“窃国大盗”耳!

  如此这般,还怎么去搞“百年辛亥·厚重河南”?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而今适逢100周年,以阐发中原文化为己任的《厚重河南》,总该站出来说点儿什么吧!

  是的,我们是应该说点儿什么。

  走南闯北,深追细问,穿过历史迷障,《厚重河南》这才发现,在辛亥革命、在走向共和的洪流中,咱河南人干得相当漂亮!

  毋庸置疑,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

  毋庸置疑,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不在河南。

  毋庸置疑,在辛亥革命、在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中,孙中山、武昌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与地点,两者似乎都与河南“绝缘”。

  但是,辛亥革命的目的,是走向共和,建立“中华民国”。

  再问:“中华民国”的建国者是谁?第一任大总统是谁?

  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

  也因此,起码有一半以上的河南人会说——

  孙中山是“国父”,“中华民国”建国者、第一任总统不是“国父”,还能是谁呀?

  答案,似乎不是这样的。

  何谓建国者?

  领导国家武力革命,推翻前任政府,逼前统治者退位者也。

  领导完成这一历史转折者,不一定就是新的国家的首任元首;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会成为新的国家的元首。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而后同盟会的这个政治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毋庸置疑,政治纲领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等人率先提出的。

  因此,武昌首义成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临时大总统府”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也是众望所归。

  只是,还是“临时”。

  缘何“临时”?

  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这个时间点(1912年元旦)上,清帝还没有退位。

  说到底,旧的国家还没有结束。

  清帝何时退位?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大清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溥仪当时年仅六岁,尚无行为能力,由皇太后临朝称制),曰: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隆裕皇太后)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

  显然,逼迫清帝退位的,是袁世凯;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首勋,也应该是袁世凯的。

  并且,国体、国号都写在退位诏书中。

  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退位三天后,2月15日,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尽管没有“临时”,依然还不算正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一年后,中华民国二年十月六日(1913年10月6日),总统选举会依大总统选举法,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至此,袁世凯成为新创建的中华民国正式元首。

  无论怎么说,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的。

  陈伯达送给袁世凯“窃国大盗”,堪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当然,袁世凯还是“洪宪皇帝”。

  至于袁世凯当皇帝,走的也是杨度的“君主立宪”。

  “洪宪皇帝”、“中华帝国”总让人觉得与2000多年的帝国时代一样,走了回头路。

  其实不然。

  “洪宪”,强调的是“君主立宪”,走的是当下的英国政体国体。

  “中华帝国”,也与“大秦帝国”是两样东西——英国,现在不还是“王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吗?

  也不是“开”什么历史的“倒车”。

  都是前进。

  只是走美国——“美利坚共和国”,还是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路径的问题。

  当然,在当时国民乃至官员还都不太清楚什么是“共和”什么是“君主立宪”的背景下,袁世凯的选择闹出了危机。

  接下来的日子里,《厚重河南》将陆续推出的几组报道,从多个角度展示百年前的那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河南这片土地上,从清廷下野官员到革命志士的态度与表现。

  《从洹水“隐者”到立宪皇帝——辛亥之后的袁世凯》走进历史深处,将给我们还原一位比较真实的袁世凯。

  这个袁世凯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废除科举,大办新学、大办新军、协调南北力量逼迫清帝退位、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担当中华帝国皇帝……当我们走近袁世凯的时候,也许就会发现他至少不是一位可恶河南人。

  在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的进程中,其实袁世凯是一位怎么绕都绕不开的巨大存在。

  也因此,孙中山会见袁世凯,也对其赞不绝口。

  民国元年二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电文后,孙中山又说:“文(孙中山自称)以菲材,辱膺国民推戴,受任以来,拮据张惶,力不副愿……幸得清帝逊位,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语云:英雄造时势。盖谓是也。文徒何功?过蒙奖誉,曷胜愧汗。新旧交替,万机待举,遗大投艰,非公莫办。谨虚左位,以俟明哲。曷胜伫立,翘望之至。”

  袁世凯当不了中国的华盛顿,孙中山也当不了中国的华盛顿。

  走向共和,走上美国而不是英国的道路,不是袁世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任务,也不是孙中山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任务。

  辛亥百年,回望辛亥先辈以及他们后裔的风雨人生,《铁血华年 感恩传承——河南辛亥志士及其后人》,方知我们还走在路上……

  但是,一路走来,一路向前,一位与秋瑾齐名的河南女人《辛亥女杰刘青霞》的故事,告诉我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意义所在;而《辛亥革命元老徐万年》,年幼因贫困参军、武汉首义立下不朽功绩而遽然返回故里终老乡野的故事,告诉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少年“射天狼”的血性、是老来“一壶浊酒喜相逢”的超然……

  适逢辛亥革命百年,《厚重河南》以此感恩先烈。

  在这儿,让我们共同祈愿——

  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的故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