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师来家访 家长心忐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2日15:10  新民晚报

  时值暑假及各学段新生入学报到之际,有关“教师要不要家访”这一本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引来许多师生和家长的烦恼。昨天,本报暑期热线接到读者丁女士来电,她说,孩子升入初中,最近接到班主任要来家访的通知,但她和孩子都内心不太愿意,但又无法拒绝。

  单亲之家怕“穿帮”

  丁女士离异多年,但孩子报考学校时所填的各类表格上,均写着三口之家的全部信息,就是为了不让老师和同学知道她家是单亲家庭的隐私。但如果老师来访,很有可能会“穿帮”,这就势必会让孩子在新的学习环境里背负心理压力。

  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熟悉学生的家庭关系,是我国中小学一直坚持家访制度的固有“理论”依据。然而,在注重家庭私密的现代社会,许多家长不乐意将自己的居住状况、经济条件、家庭成员关系暴露给外人,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老师的家访颇为感冒。据新浪网的一项调查,认为家访“有必要”的被调查者占六成,认为“没必要”的占四成。而认为家访“有效”的人占45.8%,认为“无效”和“说不清”的各占32.1%和22.1%。

  家长推脱“比较忙”

  对于丁女士的烦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吴遵民说,如果家长总是以“最近比较忙”“家里没人”等理由婉拒家访,教师不能一味坚持或搞突然袭击,而应该尊重家长的意见。其实,家长的态度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老师,对于这类家庭的孩子更要留心观察、多加关注,可以在校内多找孩子聊聊,及时倾听孩子的困难与意愿,从而弥补不能家访的缺憾。

  吴教授还表示,家访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但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状态和环境,比如,学生家中的变故或不稳定的状况等,而对于单亲家庭,教师家访时该如何有效切入,甚至给学生弥补一点缺失的爱,这都是很高的教育艺术。“现在以成绩为导向的家访较多,不是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冷漠地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孩子不拖班级后腿,这样的家访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是否送礼很“纠结”

  每年新学年开学前后都是中小学家访的高峰时段,按本市大多数学校的规定,新接班的班主任,家访量要达到全班学生数的一半以上。而此时又恰逢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要不要给家访的老师塞个红包,也让不少家长十分纠结。

  有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家长不反对给老师送礼,对于老师的家访,他们踌躇的不是送和不送,而是究竟该送多少。家长薛先生来电说,送礼要看送什么,表心意的小礼物可以接受,毕竟感情投资也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但吴遵民教授则坚持认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他们不会根据家长送礼多少来区别对待学生,“送礼这一问题不仅是家长的烦恼,更是老师的烦恼,收礼对教师来说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反而不利于他们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本报记者王蔚实习生王文菲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