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人的文明跟得上城市的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01:54  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本报评论员 肖畅

  武汉市面积大,人口多,城市环境很难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管理来改善,市民提升文明素质,学会自我管理,同样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城管革命”的话题中,我们不能不讨论到市民素质的问题。

  本报今日的报道中,武汉市民的五大陋习得到完整呈现,具体为:抢路忙、随手扔垃圾、翻栏杆、说话“冲”、乱刻画。这五大陋习,我们并不陌生,媒体几乎年年在谈,问题却一直存在。当然,这些陋习也不为武汉所独有,但相对于很多大城市而言,武汉的表现是较为明显的。

  针对这些陋习,本报记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片,即,以“巡司河之乱”为样本,对卫生死角的形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由此,“码头文化”的遗传作用得到放大,并方便了我们探讨具体陋习的成因。这个成因,可以通过当地居民的话来概括:“当时大家(父辈)都是这么做的,码头文化是这样,垃圾桶也没有现在这么正规。”

  事实上,“码头文化”也可以作为前现代社会的样本。当人们做出“陋习”的评价时,其实隐含着一种比较,即以今天城市生活所需要的行为习惯比较码头时代的行为习惯,从而将后者划归到“陋习”的行列。也就是说,“陋习”根源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文明脱节,而非直接对应于一种道德低下的状态。

  “巡司河之乱”固然只是个样本,但文明的脱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因。只要从历史或者文学作品中回顾19世纪的伦敦、巴黎,你对这些城市的印象大概也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这其实也是文明的脱节,是传统习惯没有顺利向现代习惯转型,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而在现代城市文明出现以前,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行为,并不会被视为陋习,反被认为“都是这么做的”。

  由此而言,“城市”并非单单指的高楼大厦以及宽敞的马路,它同时也包含着人的“城市化”,以使得人的文明能跟得上城市的发展。只是,由于我们的高楼、马路之建设远远快于人的发展,文明容易出现脱节,甚至跟不上趟。我们当然可以等待人们的文明素质自然进化,但未尝不能主动去“建设”之——这是比道德说教更有必要的。譬如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这是塑造公共道德的最佳手段,而我们的公民教育是否成熟,值得反思。再如,可以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引导人们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华科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就谈到,如果设置的栏杆没有阻挡人行要道,如果栏杆高度足够阻挡人们的翻行,翻栏杆的现象也许会大有改观。毕竟,文明素质的培养,也是以人们感觉行为便利为基础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其市民素质也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训练而有了今天的面貌。而在我国一些市民素质表现较高的城市,莫不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下了大的力气,充分引导了人们的行为习惯。总之,在提倡市民提升文明素质时,我们一方面应加强观念的塑造,另一方面也应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引导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朝着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而改变。而且,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只有更加的人性化,引导的效果也才会更好。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