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澎湃激荡:立宪与革命思潮竞相涌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04:30  大河网-大河报

  

澎湃激荡:立宪与革命思潮竞相涌动
在共和思潮下成长起来的宋教仁,主张共和,是革命党的骨干。
澎湃激荡:立宪与革命思潮竞相涌动
杨度作为立宪党的领袖,在袁世凯解散国会后,力主袁世凯称帝。

  □记者 朱金中 文图

  引子

  袁世凯是个河南人,但有两个湖南人跟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两个湖南人,一个叫杨度,一个叫宋教仁。

  杨度是立宪党的领袖,主张君主立宪;宋教仁是革命党的骨干,主张共和体制。

  杨度和宋教仁都在日本留过学,和孙文、黄兴都是至交。但在政治轨道上,两个人的轨迹不仅背道而驰,而且有点此起彼伏的味道。

  从日本回国后,杨度在北京搞立宪、联络官绅,忙得不亦乐乎;宋教仁则在上海写文章、宣传共和,也忙得不亦乐乎。武昌首义后,作为袁世凯的代表,杨度渡江与革命党和谈,和宋教仁再次相逢。

  此后,二人分道扬镳。宋教仁以袁世凯的政治对手身份出现,大搞政党活动,终于在国会大选中率领国民党获得多数,达到人生的政治顶峰;而此时,大家都一致以“帝师”另眼相看的杨度则悄无声息,不仅不给袁世凯这位大总统帮忙,反而冷嘲热讽,几乎没有任何政治动作。

  峰回路转,宋教仁上海车站遇刺身亡,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杨度则活跃起来,在袁世凯解散国会后发起筹安会,力主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最终在一片痛骂声中去世,临终前大呼“杨度误我”!而“国人皆曰可杀”的杨度,则被列为惩办祸首名单第一位,躲入租界避难。

  宋教仁身亡,杨度名裂,袁世凯身亡而名裂。

  历史就是这样纠结。

  探索创新,湖湘大地人才辈出

  翻阅中国近代史,我们不难发现,杨度,湖南湘潭人;宋教仁,湖南桃源人;黄兴,湖南人;蔡锷,也是湖南人。上溯历史,从魏源到曾国藩、左宗棠到谭嗣同,也都是湖南人。

  湖南人为什么这么牛?

  湖南人的支撑力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是湖湘地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全国普遍存在,而异于其他的,是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

  宋代以后,中原儒学南下,成为湖湘文化的思想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

  湖湘文化既有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同时又有荆楚人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因此,在“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的近代,湖南人敢于创新、探索,一直领中国风气之先。

  湘军崛起也成为湖湘文化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曾国藩一手创建的湘军不仅仅镇压了太平天国,更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湘军大多为湖南百姓,参军为的是保境和吃饷——湘军军饷高于绿营兵,且有破城之后大掠三日的“潜规则”——每一次战后,湘军都能把大把的银子运回家乡,电影《投名状》就对这进行过描述。

  湘军解散后,十几万湘勇回乡,他们或经商跑码头,或置地起屋,更多的湘人有了送子读书的经济条件,这在战乱不断的中国是少见的。湖湘文化有了经济的支撑,得以加速发展,并与西方文明碰撞,湖南自此眼界大开,人才辈出。

  以《辞海》为例,其记录的“近代中国政治人物”中,湖南籍人士有44人,居全国之首。

  近代以来,湖湘人才以“联袂而起、结群而强”著称于世。早年有以陶澍、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学主变派;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到了张之洞总督两湖后,两股政治思潮在湖湘大地乃至海内外竞相搅动,一个是从谭嗣同、唐才常到杨度一脉相承的维新、立宪思潮,另一个是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为代表的革命思潮。

  这两种思潮都有各自的市场,也都以立宪救国为宗旨。由于近代留学兴起,两种思潮从国内蔓延到海外,明争暗斗,可谓近代最为耀眼的两股政治势力。

  天生奇才,杨度深受大儒器重

  杨度是个很传奇的人物,早年学国学,留日后鼓吹君主立宪,晚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度是湘军后人。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了湘军悍将李续宾部。杨度的父亲在家务农,但对子女教育很舍得投资,杨度的弟弟杨钧和妹妹杨庄都很擅长诗文书画。

  13岁那年,杨度遇到了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王闿运是近代才学和名声都很显赫的学者,眼界也很高,从来都是别人上门拜师,但对杨度却另眼相看,亲自跑到杨家表示要收杨度为弟子。王闿运上门招生,既见其爱才之心,又说明杨度的天赋超人。

  杨度拜在王闿运门下,学了三年“帝王之术”。后来杨度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大概与这一经历有关。

  杨度和老师王闿运关系非常密切,和同门师兄弟夏寿田(后来当了袁世凯的秘书)、杨锐、刘光第相比,杨度最受老师喜爱,是唯一一个可以随时和老师开玩笑的人,以至于王闿运在《湘绮楼日记》中昵称杨度为“杨贤子”。

  1903年,杨度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谁也不曾料想,竟然卷进了晚清科举最为滑稽的一场风波中。

  这次经济特科考试,清廷本意是想创新,网罗一下人才,但因大臣之间的不和成了闹剧。

  初榜公布后,状元是梁士诒,榜眼是杨度。但当时的军机大臣瞿鸿机和主考官张之洞有宿怨,就跑去告诉慈禧太后,说这个梁士诒是“梁头康尾”(康有为字祖诒),是梁启超的弟弟,不能录取。

  为防止康门弟子混入官场夺权,慈禧下令此次考试作废。梁士诒、杨度功名被除,这时,又有人告发,说杨度有过不满清廷的言论。

  这一下,很悲催的杨度在国内待不下去了,远赴日本避祸。

  淡泊功名,宋教仁立志革命反清

  湖南出杨度这样的立宪党领袖,并不奇怪。因为湖南很早就有立宪思潮。

  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曾在湖南宣传变法。陈宝箴在担任湖南巡抚时,以“变法开新”为己任,推行新政,先后开设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兴办电信、轮船及制造公司,创立南学会、算学堂、时务学堂,支持谭嗣同等创办《湘学报》、《湘报》,使湖南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

  湖南的革命思潮,和南洋大臣、湖广总督张之洞不无关系。张之洞主政湖广时,一方面开学堂讲新学,另一方面极力主张派遣大批留学生出国学习。

  张之洞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本意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让年轻人学习西学,振兴大清国,但这些留学生接触了国外的共和、民主思想后,一扭头都成了大清国的掘墓人。

  宋教仁就是在共和思潮下成长起来的新青年。

  据史学家陈旭麓的《宋教仁传》记载,宋教仁6岁入私塾,17岁进入漳江书院读书,师从黄寿彝、瞿方梅等人。但和杨度醉心帝王术不同,宋教仁自小对科举功名看得很淡薄,逐渐产生了反清思想。1902年,宋教仁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普通中学堂。在武昌,宋教仁结识了黄兴,两人成为挚友。这个时期,宋教仁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常常聚会,议论时政,畅谈革命。

  1904年2月,宋教仁与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等人在长沙黄宅创建华兴会,推选黄兴为会长、宋教仁为副会长。

  近代革命党经常搞暴动,很多后来的著名学者,如蔡元培等都参与其中。这些看似文质彬彬的书生当年都是热血青年,彪悍起来不惜性命造炸弹搞刺杀搞爆破搞暴动。

  那个时候的革命党人大多都是年轻人,恨不得一天之内就涤荡旧制度,而当时国人思想未开,普及起来难以立竿见影,所以都觉得还是搞刺杀、暴动之类的行动最能在短期内见到成效。

  发动会党搞暴动,好处是立竿见影,因为这些黑社会分子基本都是亡命之徒,组织起来人多势众,很能壮声势。坏处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容易泄密。

  在近代中国革命党举行的很多起义中,泄密之事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革命党自身力量薄弱,不能发动广大群众,把希望寄托在会党身上,会党成员参与革命暴动,多是出于金钱或义气的考虑,并非真有什么革命觉悟,这就导致革命党搞的起义很多由于会党成员泄密而失败或流产。

  宋教仁搞的第一次起义也因为泄密而流产。

  1904年,华兴会策动在慈禧七十寿辰时在长沙、岳州五个城市起义。这次起义预想规模很大,当然也借助了当地哥老会的力量。哥老会各种势力在湖南盘根错节,人多嘴杂,革命党还没动作,事情就败露了。

  湖南巡抚陆元鼎立刻下令搜捕。宋教仁、黄兴不得已逃亡日本。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