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础牢 仓廪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05:20  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李晓玮田宜龙

  董学彦杜君

  又是一个大旱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遭遇了连续130多天无有效降水,60年来最严重的冬春连旱后,今年,我省夏粮依然喜获丰收。

  在灾害频发中开局,在喜获丰收中收官,这几乎成了我省近几年夏粮生产的固定模式。一直以来,被认为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为何能在风不调、雨不顺的年景里屡获丰收?

  “望天收”变成旱涝保收

  “滑县粮食不全靠天,大旱之年照丰收!”这是流传在全国有名的产粮大县——滑县的顺口溜。

  滑县的底气来自哪里?来自当地充足的灌溉能力。目前,该县机井达4万眼,数量位居全国县(市)首位;有效灌溉面积177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17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0%。

  “收多少在肥,收不收在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关系粮食生产的水、肥、种、光、温等因素中,水的增产作用最为突出。

  2月15日,我省抗旱工作已到了关键阶段。在当日举行的全省抗旱保丰收工作座谈会上,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李国英自信地表示:“即使从现在到麦收老天都不再下雨,河南1400万亩引黄灌溉区内的小麦用水也能得到满足,引黄灌区内有一个好收成没有问题!”

  来自省水利厅的信息表明,当时,河南省可用水资源总量约180亿立方米。如果持续干旱,考虑到城乡工业和生活用水40亿立方米,还有140亿立方米可用于农业灌溉。

  140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根据我省小麦灌溉用水的情况和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这些水可以满足有灌溉条件的小麦灌溉2~3次的需要。

  “有无工程两个样,有水无水两重天。”大旱之年夺丰收,水利工程功不可没。

  据省水利厅统计,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62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其中旱涝保收田6077万亩,占全国的1/5;全省万亩以上的灌区255处,有效灌溉面积2685万亩;建成并初步发挥效益的引黄灌区27处,年平均引水量约21亿立方米;(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小型塘堰不计其数,田间工程则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田灌溉面积。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为我省抗御水旱灾害、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河南能打破过去粮食生产总是在增产两三年后就要减产这一历史怪圈,实现持续稳产增产的根本所在。”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说。

  “科学抗旱”谱写丰收乐章

  人们不难发现,在应对这场罕见的特大干旱中,各项工作虽然繁忙,但仍紧张有序。“科学抗旱”,成为今年抗旱夺丰收的一大亮点。

  在全省抗旱保丰收工作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在今年抗旱浇麦中要突出科学抗旱,即科学组织、科学动员、科学指导、科学举措。省长郭庚茂在基层检查指导抗旱浇麦时指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小麦的科学灌溉和水利建设,力夺夏粮丰收。

  随着电波飞传,各地以防汛抗旱指挥部为核心的统一的组织指挥体系迅速成立,人员立即集结,物资迅速到位,抗旱方案很快形成。高效、有序的指挥体系和及时、合理的决策部署,成为科学抗旱的制度支撑。

  在今年的抗旱和麦管中,滑县枣村乡大屯村村民张孟国,按照县农业部门群发的农时手机短信,对小麦进行“一喷三防”。张孟国告诉记者:“今年入春以来降水少,县里印发了麦田管理技术‘明白纸’,关键农时还发手机短信进行指导。按照科学的方法浇水、施肥、打药,俺家的小麦收成肯定比去年好!”

  据扶沟县水利局局长张宏斌介绍,在抗旱过程中,他和水利技术人员及时提醒农民科学抗旱:气温过低不利浇麦,浇灌时建议他们采用喷灌方式,最好选在上午10点之后、下午4点之前这段时间进行。

  为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科学抗旱能力,全省30多支宣传分队活跃在广袤的乡村,30多万份抗旱科普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科学浇灌、节约用水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泌阳县泌水镇的张向力老人,利用技术人员传授的“润湿灌溉”技术,成功浇灌了他家4亩多麦田。收获时,老人家直感叹:“还是科学技术管用。”

  在应对旱情中,我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建设一批关键水利工程。针对灌溉设施不配套的麦田,采取在建、拟建和新建工程并举的办法,积极筹措各项涉农资金77.25亿元,集中用于抗旱应急灌溉工程建设。全省新打机井86108眼,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366万亩。在抗旱中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成为我省科学抗旱的长远之举。

  科学抗旱,使我省打赢了抗旱保丰收这场硬仗,为我省今后战胜自然灾害、夺取粮食丰收积累了新的经验。

  “升级换代”让低产田变高产

  站在“九连增”的高起点上,我省未来粮食增产的潜力还有多大?

  舞阳县北部平原洼地的1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曾经是“夏天水汪汪、秋季不打粮”的泥河洼滞洪区。经过连续3年中低产田改造,如今,这里已是土沃粮丰的宝地。北舞渡镇鹿店村村民李银铃说:“以前这里每年只收夏季,小麦亩产只有六七百斤;秋季雨水多,水排不出去,多数年景是绝收。农业综合开发以后,渠系相连、沟渠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小麦产量超千斤没问题。”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大规模集中连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探索完善符合河南生产实际的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模式。

  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农业综合开发统一规划,各部门集中投入、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我省整合有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实现了资源整合使用、效益倍增的目标。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至2010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68.7亿元,实施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084.5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3.5亿斤。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少、见效快、可持续、易推广,是解决“粮食怎么保”这一难题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在“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井剑国说,目前,全省粮食核心区还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据测算,改造1亩可增产粮食300斤。到2020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还能新增粮食产能160多亿斤。

  从“看天望收”到“连年丰产”,河南粮食生产发生的根本变化,再次印证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我省粮食生产和水利建设的高度评价:河南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发展的一个典范,河南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个标杆。③5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