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方寸间的长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08:21  南方都市报

  

方寸间的长征

  ●姓名:陈发枝

  ●籍贯:东莞厚街桥头村

  ●年龄:73岁

  ●标签:民间文史研究者、《旱龙乡》作者、《琴轩集》译者

  只要头往左转,就能看见阳光在过道白晃晃的。但是要想走到这片阳光下,对于陈发枝而言却十分困难。因车祸而瘫痪的42年间,陈发枝大部分时间是在床上度过。2米长、1.5米宽,陈发枝在方寸天地开始一个人的长征。

  古稀之后他两度删减写成本土小说《旱龙乡》、翻译明代同乡文人的《琴轩集》,他在床上学会了素描,甚至还用木鱼歌写了自传。

  两支拐杖挂在陈发枝床头,床边小书架经常翻阅的词典书脊残破,但仍发光发热。

  “振作恒是座右铭”

  木鱼歌是东莞的文化化石。陈发枝用木鱼歌写了自传,记录1969年车祸之后的自己。车祸之前,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的陈发枝,是一位在事业颇有成就的建筑师。出事后,拥有扎实美术功底的他在街边为人家画炭相。“当时我画炭相啊,从最初的5、6块一张,变到后来一百多块一张。”

  好景不长,由于长期坐着,导致臀部肌肉萎缩,已无法坐着工作,陈发枝最终无奈回到了床榻上。如今,患有青光眼的他,已不能过度用眼。但只要情况允许,总能看见陈发枝仰卧在床上,或是用放大镜阅读,或是举着双手进行文学创作。

  陈发枝说,像他一样下身瘫痪的人,一般顶多只能熬3年左右,但他一过就是42年。秘诀在哪里,“征途自是多风雨,振作恒是座右铭”。

  爱乡而成书

  陈发枝须发甚至眉毛皆白,但眸子闪亮。初见他瘫痪在床容易滋生同情,随后又觉得这种同情是对他的不尊重。

  7年间写了三稿,72万字的本土小说《旱龙乡》在2007年完成了终稿。接着,陈发枝决定着手翻译明代同乡文人陈琏所撰的诗歌古籍《琴轩集》。“这本书的字是繁体古体字,文字间都没有标点符号,现在很少人能看得懂。”对他来说,翻译《琴轩集》能帮助后人更好地理解文章,能将其精髓传给后人,“为家乡做一件好事,算是报答家乡人民的厚爱。”

  5册、30卷的《琴轩集》对于肌肉萎缩的陈发枝而言,攀登难度可想而知。陈发枝与东莞民间文学研究者冯锡祺联手,“我和他就像是一匹马,他是前面的两条腿,我是后面两条腿,我们相辅相成。”完整的译版估计一年后便能完成。

  陈发枝住所墙壁上挂着三张自己的照片,其中有两张是他用手机自拍的。“没有幸福不代表不快乐。只要我还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我就会感到很快乐,很充实。只要后人在看我的作品时,知道我在生前是有人生的追求的,能记住我,那我就不枉此生了。”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陈静 实习生李建茵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