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巴马签署提高债务上限法案 民众不满华府政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10:15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驻美国记者 王姗姗):美国参议院2日投票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的法案,随即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之签署成法律。至此,美国债务违约的警报在倒计时即将结束之时得以解除。虽然债务上限之争尘埃落定,但美股并没有表现出积极反应,美国民众也表示对华盛顿政治相当厌倦。

  美国参议院2日以74票赞成、26票反对的结果如预料之中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的法案。而此前一天,众议院也通过了同一法案。不过,美国国会内并没有轻松愉快的庆祝气氛,议员们脸上的表情更多的是凝重和无奈。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说,法案虽然通过,但债务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不想看到政府违约,我很欣慰看到双方合作避免了违约的发生。但是,这个法案并没有解决问题,不过它至少让华盛顿承认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从而可以引领我们重回复苏的轨道。”

  根据这项法案,国会将同意提高美国债务上限至少2.1万亿美元,足以支撑美国政府开支到2012年底,并在10年内削减赤字2万亿美元以上。国会将分“两步走”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第一步债务上限将立即提高9000亿美元,同时十年内削减政府开支9170亿美元,削减的部分将主要来自于国防、交通和教育等领域。第二步是国会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再次提高债务上限1.2至1.5万亿美元,同时将成立一个由两党议员各占一半人数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削减财政赤字约2万亿美元,新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应在今年11月下旬感恩节国会休会之前采取行动。法案规定不增加税收,还要求建立一个机制,以保证即便专门委员会无法就削减赤字达成协议,国会也可以自动开始削减政府开支。

  美国媒体认为,这项法案的框架基本是按照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博纳提出的方案制定的,因此指出这是共和党方面的胜利。《纽约时报》还用“总统在债务上限问题上投降”的标题来形容妥协的达成。

  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里德表示,虽然对这一方案并不满意,但该方案避免了美国陷于可能首次违约的险境。“我们达成的妥协并不完美。如果说有谁是赢家的话,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人民。”

  参议院投票通过之后,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称国会批准这一法案只是解决债务危机的第一步,两党接下来还要做出很多努力就削减赤字达成一致。他敦促国会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提高消费者信心,而不要再成为绊脚石。“很有可能的情况是,提高债务上限的不确定性使商业和消费者感到不安,给我们的经济复苏又增加了一重障碍。这原本是可以完全避免的。选民也许可以容忍分裂的政府,但没有人会支持一个无用的政府。他们希望我们能解决问题,能改善经济、促进就业。”

  美国国会两党的债务上限之争已经持续数月,“拉锯战”在最近几周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最新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华盛顿政治非常不满,对国会的政治游戏早已失去耐心,77%的受访者认为国会议员“像一群被宠坏的孩子”,美国人对国会工作的满意度目前只有14%,为5年来的最低水平。民调还显示,尽管绝大多数美国人对总统奥巴马、国会民主党和共和党高层在减赤谈判中的表现都不满意,但奥巴马的得分相对较高。

  餐厅店主菲德尔说,国会根本没有考虑百姓,而只想到他们自己。“我觉得他们就像一群小孩子,玩得太过火。他们担忧的不是国家,而是自己能否连任。现在,他们得长大了,要不就走人,找一些其他人,那些不光考虑自己利益也为这个国家考虑的人去工作。”

  教师汉莫德说,虽然国会最终通过了法案,但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他们现在感觉自己像英雄一样,为什么还要觉得自己像英雄一样,为什么我们还要把他们当作英雄一样对待?他们不是,他们只是在为几年前搞砸的局面收拾残局。”

  公司职员蔡斯说,不管怎样,国会最终达成协议是好事,只是华盛顿政治太令人失望。“这个法案也许不是最佳的方案,但好歹达成了一致。(国会)最终做了应该做的事,让人松了一口气。(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针锋相对,政治斗争太多了。”

  当天法案的签署没有给市场形成任何刺激,美股反而暴跌260多点,道琼斯工业指数跌破12000点。分析人士指出,法案是否通过已经不是市场的关注点,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是法案最终将得以通过,市场的消极反应源于一系列低迷的经济数据。美国商务部2日发布报告称,今年6月份美国个人消费开支环比下降0.2%,低于经济学家预计的增长0.1%,是两年来首次消费者削减开支;此外,居民收入增幅也是去年9月以来最小,反映出就业市场的疲软。此前一天,有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扩张速度继续放缓,反映出了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

  据报道,奥巴马3日将赴芝加哥庆祝50岁生日并举行筹款集会,国会也将进入一个月的休会期。国会之争暂告一段落,但美国经济的阴云将使奥巴马政府和国会继续面临严峻挑战。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