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骨汤门"后又现"豆浆门" 大牌为何在中国频失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11:16  国际在线

  

骨汤门

  在日式快餐味千拉面“骨汤门”后的几天,肯德基也被爆料旗下高价豆浆由粉剂冲泡。

  在日式快餐味千拉面“骨汤门”后的几天,肯德基也被爆料旗下高价豆浆由粉剂冲泡。新华社 图

  仅仅在日式快餐“巨无霸”味千拉面“骨汤门”后的几天,另一快餐巨头肯德基也被微博爆料旗下高价豆浆由粉剂冲泡,引起网络巨大反响。

  记者调查发现,肯德基醇豆浆原材料成本或不足1元,用粉剂勾兑几成餐饮行业秘而不宣的“潜规则”。网友提出疑问:国际知名大品牌为何在中国频频“失信”?消费领域这样的“李鬼”还有多少?如何打破“诚信淡漠”的怪圈,让不法商人无缝可钻?

  网曝肯德基豆浆靠粉冲 回应称为保证食品安全

  记者计算网络上肯德基供货商零售的豆浆粉价格,发现售价6.5元的豆浆成本极可能不足1元。

  网友“付小小ki”近日在新浪微博上爆料称,看到肯德基还没搬进去的货,觉得肯德基“欺骗了我”,发现“豆浆原来全是粉冲的”。他同时上传了一张在广东肯德基门店外拍摄到的照片,除了餐厅使用的餐巾纸和纸杯等货品之外,五大箱龙王牌豆浆粉也赫然在列。这条微博迅速“走红”,被转发16000多次,评论近2000条。

  肯德基中国有关负责人回应称,“传统的现磨工艺无法满足全国三千家店对品质划一及食品安全的要求,而市面一般出售的豆浆粉工艺简单,口味达不到要求”。而肯德基醇豆浆的供货商包括益海集团和龙王集团。

  在肯德基餐厅,一杯热饮醇豆浆售价6.5元,冷饮醇豆浆的售价更是高达7.5元。“肯德基自五年前起就研究豆浆,反复钻研,最后与供应商开发出新的配方与生产工艺。”肯德基如是解释醇豆浆的高价。

  然而,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发现,标注为“肯德基(KFC)专用龙王豆浆粉”的售价在每袋13.5元至15元不等,店主更表示一袋480g“可以冲16大杯”。以此计算,一杯热醇豆浆的原材料成本不到1元。购买了这一产品的网友评论表示“味道很好,跟肯德基的一样”。

  对于频频被爆出的国际知名大品牌“失信”事件,网友直呼“感情受到欺骗”、“不值得买”。新华网专门策划了《味千深陷“骨汤门”,还有多少洋品牌在欺骗我们?》专题,共有近3000名网友参与互动,其中2122名网友认为对于“失信”的洋品牌“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粉剂勾兑几成餐饮行规 消费领域“李鬼”多

  记者调查了解到,养生浓汤乃至饮料用粉剂和浓缩剂勾兑,几乎已成“潜规则”。

  一位就职于某知名餐饮企业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坦承,火锅浓汤往往都是用汤包勾兑水而成的,与消费者在家自己用高汤调料做,“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卖得最好、广告做得最凶的鸡汤,就是一包500g的浓汤汤包加水勾兑而成的,有时甚至用半包汤包兑了水就拿去卖掉了。”

  消费领域“李鬼”伎俩,更层出不穷。

  伎俩一:虚假宣传。从将国内产家具运到保税区“一日游”之后就将产地注明为国外的达芬奇,到以纯猪骨熬制的汤底汤料为卖点其实却是浓缩液勾兑而成、钙质含量宣传误差高达几十倍的味千拉面,虚假宣传的“浮夸病”屡见不鲜。

  伎俩二:以次充好。长期以来,以次充好被认为是小店、小企业的“专利”,消费者甚至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名牌产品”,然而无论是曾经荣膺“免检产品”实际却销售三聚氰胺奶的三鹿乳业,还是被揭露在制造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问题的锦湖轮胎,无疑都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网友“多多001”说:“这其中折射出的,一方面是人们消费心态上的问题,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另一方面则是监管部门力度不强,缺乏行业标准、片面寄希望于品牌的‘道德血液’,消费者维权困难。”

  伎俩三:内外有别的歧视性政策。从全球召回“忽略”中国的“丰田召回门”到自恃强势、退货流程复杂苛刻的“宝洁漱口水召回门”,中国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在“召回维权”已经成为消费者维权重要阵地的今天,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资源的“高地”,不应成为消费维权的“洼地”。

  一些网友认为,全球召回却唯独忽视中国市场,凸现了中国消费者在权益保护方面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伎俩四:价格欺诈。继零售业巨头沃尔玛“阴阳价签”后,上海置地广场又被曝出存在虚构原价等行为。

  有律师认为,这背后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配套处罚措施不完善,让一些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违法成本低,处罚仅仅是九牛一毛,不能很好地起到惩戒作用。

  “软硬”兼施 让“潜伏”着的“李鬼”无处可逃

  专家分析认为,消费领域“李鬼”层出不穷的背后,不仅显示出监管部门主动性不强、消费者维权难的现状,更显示出社会诚信经营环境的缺失。

  专家表示,像肯德基、味千之类的“洋品牌”虽然在国外走的是廉价路线,但在中国市场打的从来就不是廉价牌,虽未形成垄断,却已然成为了高价联盟。殊不知,这些卫生、时尚、健康等冠冕堂皇的广告语背后却是破坏诚信的行业“潜规则”,是误导消费者的“虚招”,存在国内外两套标准。

  专家建议,要让这些“李鬼”无处可逃,需从软件和硬件方面着手。这里面,不仅需要加强宣传,促使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引导消费者建立更加健康合理的消费观,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以及执行更严厉的监管,同时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企业应认识到合法与诚信是市场的底线,面对质疑更需坦诚面对消费者,如此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在市场长久立足。”专家建议,在用“硬规则”对不诚信的企业进行制约之外,也需营造一个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

  有关专家认为,应加强行政监督和消费者监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将不诚信的企业予以约束。通过刚性手段,使伪诈者付出应有的成本,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据新华社)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