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债违约警报暂解除 评:债务规模滚雪球QE3难阻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14:25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8月3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北京时间今天(3日)凌晨,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提高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此前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这个法案,内容包括:提高美国债务上限至少2.1万亿美元,并在十年内削减赤字2.1万亿美元以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今晨签署了这个法案。当天,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公司宣布因美国达成提高债务上限协议,避免了政府违约风险,决定维持美国主权信用的最高级——AAA评级。

  美国债务违约警报解除,但仍然隐患重重,债务上限提高中国企业将受牵连。警报过后是雨过天晴还是一地鸡毛?债务上限提高给中国企业带来哪些压力和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美债违约警报虽然暂时解除,但美国的长痛与短痛均未得到解决,反而使全世界和美国都处于两难困境之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美债问题暂时得到解决,但是隐患重重,美国无论是减少开支还是增加税收难度都非常大,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以债养债的做法绝非长久之计。袁钢明认为,美债危机目前造成的问题反而加重了,将造成美国更多的依赖扩大财政赤字,债务规模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是必然的。

  袁钢明:这件事情现在实际上是短痛、长痛都没有解决,使得全世界各国和美国都处于两难困境之中。提高上限好像是解决了可能出现的违约危机,但是又造成更大的问题,因为它更鼓励了美国政府,现在的奥巴马政府有更大的空间去扩大债务了,这是其一。

  其二,这次和共和党达成的协议中,共和党要求必须缩减美国现在财政的赤字。但是美国政府过度的依赖财政,离不了赤字,赤字一缩小,就会造成很多的困难。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主要是靠扩大财政赤字或债务来解决经济危机,增加政府能力的,缩减财政赤字使其能力下降,当前的经济就受到打击。

  现在来看,债务违约问题解决了,但是财政的能力削弱了,美国政府解决经济的能力削弱了,问题加重了,更不要说长远的问题。这会造成下一轮的问题,比如扩大了上限,解除了制约,造成更多的依赖扩大财政赤字,所以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的忧虑反而增大了。财政赤字的规模要缩减,造成他们没有财政能力了,没有财政能力从哪来钱呢?这就有可能采用第三轮量化宽松的政策。债务规模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是必然的,因为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有分析认为,此事过后,全球的资金投资方向可能会有所改变,可能会间接推高大宗商品还有贵金属、石油的价格。袁钢明认为,此事基本上已成定局。

  至于这是否会加剧我国的输入性通胀,袁钢明指出,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较多依赖国外原材料或高耗能的企业会受影响较大。

  袁钢明: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靠扩大财政赤字,一个是靠量化宽松政策,如果扩大财政赤字问题路堵死了,他就更加依赖量化宽松政策。现在共和党让奥巴马政府必须缩减赤字,财政力量缩小了,就只好采用扩大量化宽松政策。美国扩大货币数量以缩小赤字,所以现在走到这条路上来了。

  对中国国内企业来讲,比较多依赖国外原材料或者高耗能的企业受影响会比较大。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出台以后,世界上的能源价格和大宗原材料价格就会上涨。比如说石油价格一上涨,我们国内的能源价格尤其是煤炭电力价格就会上涨,依赖煤炭的如发电的或者钢铁的、冶金的、有色金属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再加上国外铁矿石价格输入价格的提高,整个冶金行业的价格都会提高,也会推高成本,价格就会提高。

  国内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尽量想办法能够挖掘潜力、降低原材料依赖国外的比重,尽可能采用国内的一些资源。比如炼钢厂注意挖掘国内的铁矿石资源,或者一些行业多注意节能降耗,朝着低碳经济发展,这是压力,也是动力。

  

  袁钢明同时指出,债务上限的问题暂时解决以后,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概率大增,很难阻挡。

  袁钢明:美国经济这次折腾了一阵,损耗不小,可能三、四季度会出现衰退,这是一种预测。为了对付这种衰退,只有采用量化宽松政策。本来可能还会推迟或者是减弱,但是现在两层的问题都出现了:经济本身出现下滑,再加上损耗不小,所以只能采用量化宽松政策。现在要执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很难阻挡。

  袁钢明:有句话说“美国经济如果感冒,全球都要打喷嚏”。其实,全球的打喷嚏比美国的感冒还要严重,打喷嚏说得轻了。美国说,国债是我们的问题,美元是你们的问题。他把更大的问题全球了。美国感冒打喷嚏是受感染、轻微的感染,现在实际上是美国轻感冒,全球重感冒。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